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学论文 >

反义形容词“软”、“硬”的对称性和不对称性研究

发布时间:2017-11-22 00:17

  本文关键词:反义形容词“软”、“硬”的对称性和不对称性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软/硬 不对称 共时 历时 产生理据


【摘要】:对称性和不对称性是语言学中较为常见的语言现象,特别是一组互为对立意义的反义形容词表现出的不对称性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本文以形容词“软/硬”为研究对象,以标记理论为主,辅以认知语言学理论、隐喻理论,分别从共时和历时两个层面对“软”、“硬”的对称和不对称现象作系统、全面的描写和研究,并深入分析不对称现象的成因及产生理据。论文共分为六个章节:第一章研究概况。本章为综述部分,主要论述了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研究方法及语料来源。第二章“软/硬”在词汇层面的对称与不对称性考察。本章共分为四部分:首先从“软/硬”的义项为切入点进行对比分析,其次分别从义项所构词语总量、各相反义项所构词语数量两个方面描写二者在构词能力上的不对称性;在该章最后一部分,重点论述了所构词语在形式和意义上的对称与否。通过相关分析,得出结论:“软”和“硬”在词汇方面在总体对称中存在不对称现象。第三章“软/硬”在修饰与被修饰层面的对比分析。本章主要从“软/硬”所组合的成分为着眼点,分析二者在搭配名词、动词、副词性成分方面所表现出的对称与不对称性,并结合认知理论和“软/硬”在语义引申发展的不同对该不对称现象予以解释。第四章“软/硬”在句法层面的对称与不对称性考察。本章主要从句法层面来分析“软/硬”对称与否。研究表明:在充当句法功能方面,“软”和“硬”的对称与不对称性共存,且不对称性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笔者认为,该现象与“软/硬”的词性、引申语义密切相关。第五章“软/硬”的历时研究。本章主要从历时的角度分别对“软”、“硬”的语义发展脉络进行系统地分析,进而从语义引申时间、语义演变方式、语义引申范围等层面分析二者的不对称性。第六章“软/硬”不对称性的理据探究。本章主要从标记理论的视角对“软/硬”的不对称性进行分析。另外,语义泛化程度和构词方式的不同也会造成不对称现象。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H146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段益民;;从单音反义形容词看汉语语法的制约系统[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7期

2 郝玲;;相对类反义性质形容词作补语的不对称[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5期

3 武文杰;徐艳;;论“对”与“错”的不对称分布[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4 段益民;;现代汉语语形证明法[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03期

5 王春波;;扼住喉咙的文化心理——论反义词使用的不平衡性[J];青年文学家;2014年15期

6 段益民;;从单音反义形容词看汉语语法的证明系统[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06年05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杨劲松;零度课程设计[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2 刘甜;汉语空间极性词组配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林萍;反义副词“至多”、“至少”的对称与不对称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2 陈曼曼;同素近义单双音形容词及教学问题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3 朴恩珍;韩·中温度感觉形容词的对应研究[D];延边大学;2011年

4 黄倩;汉语共现空间反义词扩展信息的认知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5 袁科;单音节反义动词不对称现象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1年

6 邵长超;文艺语体和科技语体形谓句对比研究[D];暨南大学;2007年

7 冯志峰;反义词“早—晚”不对称的共时和历时考察[D];北京师范大学;2008年

8 董洪杰;“高”类非典型比较句及相关问题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9 宋艳花;汉韩触觉形容词对比[D];延边大学;2009年

10 刘丹丹;对高中生作文中描写人物的形容词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21280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121280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574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