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观量的梯级模型解释
本文关键词: 主观量 梯级模型 梯级算子 出处:《汉语学习》2012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本文借用"梯级模型"建构一套用形式化方法解释主观量的理论,并且讨论汉语中某些副词/关联词语表达主观量的方式,以扩充前人对该课题的研究成果。
[Abstract]:In this paper, we use the "cascade model" to construct a formal method to explain the subjective quantity, and discuss the ways of expressing the subjective quantity of some adverbs / related words in Chinese, so as to expand the previous research results on this subject.
【作者单位】: 香港理工大学中文及双语学系;
【分类号】:H146.3
【正文快照】: §1基本概念“主观量”(subjective quantity)是陈小荷(1994)和李宇明(2000)开创的研究课题,它为我们提供了解释汉语某些虚词语义的全新视角,因此近年来颇为引人注目。例如:①等了三天。②才等了三天。③都等了三天了。例①只是客观地陈述一个量(“三天”),表达“客观量”(obj
【参考文献】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李善熙;汉语“主观量”的表达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肖奚强;范围副词的再分类及其句法语义分析[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2 刘世余;赵秀莉;;“数+人”结构中“人”的词性研究[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3 傅惠钧;《儿女英雄传》选择问句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S1期
4 周守晋;“主观量”的语义信息特征与“就”、“才”的语义[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5 倪兰;现代汉语疑问代词的基本语义分析[J];北方论丛;2005年04期
6 樊孝忠,李宏乔,李良富,叶江;银行领域汉语自动问答系统BAQS的研究与实现[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4年06期
7 陶伏平;“谁”非疑问用法分析[J];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8 邓根芹,卢霞;汉语拷贝型副词"又"的语义研究——从脑白金广告说起[J];常熟高专学报;2003年03期
9 伍雅清;英汉语量词辖域的歧义研究综述[J];当代语言学;2000年03期
10 陈立民;也说“就”和“才”[J];当代语言学;2005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史金生;;动量副词的类别及其选择性[A];第七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2年
2 徐晶凝;;语气助词“吧”的情态解释[A];第七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2年
3 陈前瑞;;动词前“一”的体貌地位[A];第八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5年
4 丁雪欢;;对零起点生汉语疑问句习得的个案研究[A];第八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5年
5 方芳;李斌;;基于语料库的数量名短语识别[A];第三届学生计算语言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刘鹏元;;询问式搜索请求的模式分析[A];内容计算的研究与应用前沿——第九届全国计算语言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7 陈振宇;;疑问范畴中形式与标记的组合计算[A];中国计算技术与语言问题研究——第七届中文信息处理国际会议论文集[C];2007年
8 孙雁雁;;以关联为主的答句衔接语模式及特点[A];中国计算技术与语言问题研究——第七届中文信息处理国际会议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牛保义;相信和怀疑:附加疑问句认知研究[D];河南大学;2002年
2 廖美珍;问答:法庭话语互动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3 徐默凡;现代汉语工具范畴的认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4 唐贤清;朱子语类副词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5 文贞惠;现代汉语否定范畴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6 李善熙;汉语“主观量”的表达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7 杨艳;现代汉语“是”字结构与语用量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8 李劲荣;现代汉语状态形容词的认知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9 方向红;基于内涵逻辑的现代汉语连接词及关联句式语义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10 胡清国;否定形式的格式制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红;对副词“都”的句法、语义、语用分析[D];暨南大学;2000年
2 王弘宇;“一…就…”格式的实现条件[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0年
3 韩淑华;汉语的“什么”与英语的“what”[D];延边大学;2001年
4 刘瑛;现代汉语正反问反问句研究[D];河南大学;2002年
5 邓晓华;疑问句的功能偏离——转喻功能及其实现[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6 傅满义;儿童语言中的副词[D];安徽师范大学;2002年
7 郑敏惠;福州方言“有+VP”句式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8 方红;“侥幸”类语气副词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9 许娟;副词“就”的语法化历程及其语义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10 李俊香;汉语的“怎么”在英语中的对应形式[D];延边大学;200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敏;从类型学和认知语法的角度看汉语重叠现象[J];当代语言学;1997年02期
2 袁毓林;;现代汉语虚词模糊划分的隶属度量表[J];汉语学报;2005年04期
3 赵静贞;“一+量词”的表达的功能[J];汉语学习;1987年04期
4 吴春仙;试说"一V就是NP"句式[J];汉语学习;1999年05期
5 祝克懿;析“动+个+形/动”结构中的“个”[J];汉语学习;2000年03期
6 吴吟;汉语重叠研究综述[J];汉语学习;2000年03期
7 倪建文;“一......也不(没)”句式的分析[J];汉语学习;2001年04期
8 黄晓冬;“无论A,也/都B”句的语义分析[J];汉语学习;2001年05期
9 戴耀晶;试说汉语重动句的语法价值[J];汉语学习;1998年02期
10 郭风岚;“又A又B”格式的认知模式[J];世界汉语教学;2000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邢福义;;现代汉语的“即使”实言句[A];第一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1985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曹妍;;副词“就”与“才”的句法结构与语义的关系[J];语文学刊;2011年11期
2 王长武;;“N”用法再探[J];汉语学习;2011年04期
3 王倩;;现代汉语减量范畴的构建[J];华夏文化论坛;2011年00期
4 杨云燕;;拉祜语非定量形容词的记量方式[J];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2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张霄军;;主观性语义特征及其在机器翻译中的应用[A];机器翻译研究进展——第四届全国机器翻译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2 祝东平;高彦怡;;副词“就”的释义[A];第五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善熙;汉语“主观量”的表达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2 杨艳;现代汉语“是”字结构与语用量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3 齐春红;现代汉语语气副词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4 闵星雅;助动词“能”和“会”的认知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5 陈淑梅;鄂东方言的量范畴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6 刘瑾;汉语主观视角的表达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7 周清艳;现代汉语中“V个N/VP”结构与隐性量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9年
8 祝东平;汉语时间感知模式与相关汉语因素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9 龚卫东;广义梯级含义理论及其应用[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6年
10 朴镇秀;现代汉语形容词的量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梅;“S+(来,,多)+L”结构的表量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2 孟凡铃;副词“才”、“就”、“都”的主观量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8年
3 张利明;现代汉语可逆式双数量结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4 祁杰;与“V+个+X”结构相关的主观性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5 张立瑜;“一+P+P+了+NP”句式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6 金莹;多功能副词“就”的多维研究[D];延边大学;2007年
7 钱佳;“太”及“太A”类格式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8 黄
本文编号:149156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14915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