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学论文 >

上古短时约量时间词语义分析

发布时间:2018-02-08 17:33

  本文关键词: 上古短时约量时间词 语义 特征 出处:《广西社会科学》2012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上古短时约量时间词在语义上有共同之处,也存在一些差异:从语义特征上看,它们具有[+模糊性][+时间短][+时量]三个共同义素,但它们的义域,即表示的时间长短范围存在差异;从词义来源上看,隐喻是它们词义产生的主要机制,但产生的具体途径不同;从内部结构形式上看,上古短时约量时间词以双音节词为主,多数是以"顷、俄、少、间、几"为核心语素构成的合成词,这些合成词的构成方式不同;从外部组合关系上看,它们有五种主要的结构关系,但不同词项组合能力的强弱有差别。
[Abstract]:In ancient times, there are som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in the semantics of short time reduced time words: from the semantic characteristics, they have three common meanings, but their meanings are fuzzy [short time] [time quantity], but their meanings are different from each other. In terms of the source of word meaning, metaphor is the main mechanism of their meaning generation, but the specific ways to produce it are different. In terms of internal structure, the ancient short time approximate time words are mainly two-syllable words. Most of them are composed of "Qing, Qing, Russian, Xiao, Ji" as the core morphemes. These compound words are composed in different way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xternal combinatorial relations, they have five main structural relationships. However, there are differences in the combination ability of different words.
【作者单位】: 韩山师范学院中文系;
【基金】:201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2YJC740078) 2011年度韩山师范学院博士启动项目(201106)
【分类号】:H13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章婷;;多重视角下的模糊时间词研究[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2 沈庶英;;谈约量时间词[J];世界汉语教学;2000年01期

3 殷志平;;也谈约量时间词[J];世界汉语教学;2002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岩;;先秦时期表结果“所以”的虚化[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3期

2 杜洪波;胡晓;;以身体部位隐喻为例论隐喻的翻译[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4期

3 周刚;连词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要略[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1期

4 胡河宁;;组织意象图式中的组织传播隐喻[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6期

5 张志宏;董粤章;;习语演进的认知诠释[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2期

6 高玲玲;;视觉动词SEE语义演变的认知语用阐释[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7 尹丕安;李健;延宏;;基于效应决策模式的认知言语交际分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8 何继军;;《祖堂集》“有”起首的“有NP+VP”句研究[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9 杨增宏;;甲骨文会意字的象似性[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10 汪红艳;开启之功 创新之力——略论汉语语法学的草创与革新[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国萍;韩瑞;;英语委婉机制的认知探析[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一辑)[C];2007年

2 任丽丽;;英语方位介词Up和Down的隐喻性扩展[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一辑)[C];2007年

3 史茜;;英语重叠词的理据和认知策略[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三辑)[C];2008年

4 王丽军;;认知能力与语法[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五辑)[C];2010年

5 张静;;宋词的象似性微探[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七辑)[C];2010年

6 陈昌来;;特殊动词的句法语义属性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A];对外汉语教学的全方位探索——对外汉语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7 崔冰清;;参见的认知研究[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6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5年

8 周红红;;外来词的界定[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9 武继红;;论学习词典中隐喻对搭配形成的影响——基于认知语义学的搭配研究[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10 余建军;;刍议英汉词典例证的翻译[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李红梅;韩国语范围表达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陈佳;论英汉运动事件表达中“路径”单位的“空间界态”概念语义及其句法—语义接口功能[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吴善子;汉韩反诘语气副词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张俊;对《红楼梦》中称呼语的所指和意图的研究:认知语用视角[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曲丽玮;元刊杂剧复字词汇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唐斌;《人民日报》中(1987-2007)农民工的话语再现[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曹芳宇;唐五代量词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郭红;基于第二语言教学的汉语语气范畴若干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9 谷峰;先秦汉语情态副词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瑞芹;英汉多义词“手”的认知研究及其对英语词汇教学启示[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陈然;词汇语境教学法在初中低年级词汇教学中的应用及其反思[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童晓燕;汉语小数词及其翻译研究[D];江南大学;2010年

4 胡雪;释意理论在口译教学中的应用[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0年

5 滕琳;从认知图示理论解析跨文化语用失误现象及对英语教学改革的启示[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0年

6 满蕾;东北方言数字词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7 孔军;儿化词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8 向琦丽;现代汉语名词活用的功能语言学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9 万正发;论体验哲学观对翻译认知能力的阐释[D];湖南工业大学;2010年

10 卢艳艳;动词“打+N”的语义语法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吴志霄;谈“好”的一种用法[J];汉语学习;1981年01期

2 沈庶英;;谈约量时间词[J];世界汉语教学;2000年01期

3 殷志平;;动词前成分“一”的探讨[J];中国语文;1999年02期

4 陆俭明;现代汉语时间词说略[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1年01期

5 ;商务印书馆今年计划出版的哲学译著[J];哲学研究;1959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陆俭明;;现代汉语时间词说略[A];第三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199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胤枝;谈语文教学语言[J];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04期

2 钱巨波;语文素质教育的特征[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01期

3 蒋昌庆;教育漫话──谈学习语言[J];黔西南民族师专学报;2001年03期

4 朴今知;“非常”的当代语义分析[J];修辞学习;2001年04期

5 郑振贤;表达“之后”意义的词的语义分析[J];汉语学习;1996年02期

6 昝红英,孙斌,俞士汶;甄别商贸兴衰信息的特征词汇初探[J];术语标准化与信息技术;2004年01期

7 陈小荷;一个面向工程的语义分析体系[J];语言文字应用;1998年02期

8 马海祥;谈人体借说及其修辞作用[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9 王艳萍;语文教学艺术特征浅探[J];济宁师专学报;2000年04期

10 陈维俭;简论语感的主要特征[J];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0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春玲;杨松柠;;浅谈网络数字语言的类型及特征[A];黑龙江省语言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2 蒋文天;;网络语言的分类及其特征[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3 李朝军;;网络语言的产生原因及其发展特征[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吕叔湘;;含动补结构的句子的语义分析[A];第一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1985年

5 潘新玲;;我的地盘——表总括的“都”的语义分析及其左邻右舍的限制[A];2007年福建省辞书学会第18届年会论文提要集[C];2007年

6 丁崇明;;昆明方言的特殊“V得”及其句式[A];汉语方言语法研究——第二届国际汉语方言语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7 王美娟;;矛盾修辞法的语言学研究[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8 李斌;陈小荷;;汉语褒贬词语的褒贬指向问题初探[A];第四届全国学生计算语言学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8年

9 钱厚生;;语义分析与双语词典[A];亚洲辞书学会第一届年会论文集[C];1999年

10 朱楚宏;;成语“差强人意”的语义分析及动态规范[A];第四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中国语言学理论的发展方向[N];光明日报;2002年

2 史金生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现代汉语描写语法》:百年汉语语法成果的全面总结[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3 史金生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现代汉语描写语法》:百年汉语语法成果的全面总结[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4 史金生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现代汉语描写语法》:百年汉语语法成果的全面总结[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5 史金生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现代汉语描写语法》:百年汉语语法成果的全面总结[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6 史金生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现代汉语描写语法》:百年汉语语法成果的全面总结[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7 史金生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现代汉语描写语法》:百年汉语语法成果的全面总结[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8 史金生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现代汉语描写语法》:百年汉语语法成果的全面总结[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9 史金生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现代汉语描写语法》:百年汉语语法成果的全面总结[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10 史金生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现代汉语描写语法》:百年汉语语法成果的全面总结[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平;汉语部分句式的形式语义分析[D];北京语言大学;2005年

2 由丽萍;构建现代汉语框架语义知识库技术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3 姜红;与陈述、指称相关的现代汉语语法现象研究[D];苏州大学;2007年

4 瞿建慧;湘语辰溆片语音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5 洪淼;现代汉语连动结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6 申敬善;现代汉语“在”字句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7 张明辉;认知类动词及相关句式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8 于屏方;动作义位释义的框架模式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6年

9 吴恩锋;基于经济报道标题语料库的概念隐喻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10 王小海;‘义项’的解读[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庞兆勋;汉语委婉语构成方式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09年

2 梁海东;当代汉语流行语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3 段福德;《史记》方位短语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4 董翠红;《搜神记》宾语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5 孙明强;网络流行语研究[D];湘潭大学;2009年

6 温志国;《儿女英雄传》中的把字句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7 李荣荣;中西方关于“信仰”的跨文化语义分析[D];黑龙江大学;2009年

8 管雯;德汉语中的复合式合成词[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9年

9 丁韵;近代汉语存在句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10 王晓领;辽西方言中的程度副词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49598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149598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33c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