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接言语行为意图传递及其语用连贯性
本文关键词: 关联理论 间接言语行为 交际意图 认知语境 连贯性 出处:《学海》2012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关联理论从认知的角度对语言交际进行研究,在很大程度上解释了会话语篇的连贯性。本文在关联理论的指导下分析间接言语行为的交际意图,指出间接言语行为意图的传递及其语用连贯性主要是依靠交际双方对互有认知环境的不断调整而实现的,意图语用化的过程就是通过认知推理和心理运算在认知语境中寻找关联的过程。
[Abstract]:Relevance Theory studies language communication from a cognitive perspective, explaining to a large extent the coherence of discourse. Under the guidance of relevance Theor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ommunicative intention of indirect speech acts. It is pointed out that the transmission of the intention of indirect speech act and its pragmatic coherence mainly depend on the continuous adjustment of the cognitive environment between the two parties. The pragmatic process of intention is the process of searching for relevance in cognitive context through cognitive reasoning and psychological operation.
【作者单位】: 河海大学外国语学院;
【基金】:河海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模糊语言学理论及其应用性研究”(项目号:2010B13014)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H03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林波;源认知域中的意图传递及其关联[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年08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谭姗燕;;主位推进模式与作为听力材料的人物介绍语篇分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4期
2 俞莲年;语言的特殊性与口译[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3 章淮平;话语的语用含义[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4 陆荣荣;从认知语境差异看文学作品中习语的翻译[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5 胡河宁;;组织意象图式中的组织传播隐喻[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6 张志宏;董粤章;;习语演进的认知诠释[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7 王扬;语用预设的特征及其认知阐释[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8 张尧;浅析口头交际中的明示与语境效果的获得[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9 任风雷;;隐喻意识,隐喻能力和二语习得[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04期
10 王江汉;认知语境的构建[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洁麟;;心理语言学与“传”务求通新解——对电视“说”新闻的心理语言学解读[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2 崔冰清;;参见的认知研究[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6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5年
3 武继红;;论学习词典中隐喻对搭配形成的影响——基于认知语义学的搭配研究[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余建军;;刍议英汉词典例证的翻译[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陈华;;从主位结构角度对比分析英语语篇[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LIU Caiyun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 and Cultures, Xiamen University, Xiamen);The Comparison between Chomskyan Transformal Linguistics and Hallidayean Functional Linguistics[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侯丽娟;;认知语义学中的原型理论及其外语教学应用[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易静;;从系统功能语法角度分析阅读理解错误[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9 王秋端;;间接言语行为与礼貌性的关系[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10 彭菲;;学术论文提要的主位推进模式分析[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东晶;俄汉代词指示语对比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1年
2 牛保义;相信和怀疑:附加疑问句认知研究[D];河南大学;2002年
3 胡健;逆证推理与言语理解[D];复旦大学;2003年
4 徐章宏;隐喻话语理解的语用认知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2年
5 徐默凡;现代汉语工具范畴的认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6 姜玲;英汉隐喻句对比研究英汉隐喻句对比研究[D];河南大学;2003年
7 王道英;“这”、“那”的指示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8 聂仁发;现代汉语语篇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9 樊中元;现代汉语一名多量现象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10 刘佐艳;语义的模糊性与民族文化[D];黑龙江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许菊;关联理论与交际[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2 张林雅;翻译的语用观[D];曲阜师范大学;2000年
3 王蕾;模糊语言及其翻译[D];广西大学;2001年
4 郑国龙;[D];苏州大学;2001年
5 温金海;论H.P.Grice的“会话含义”[D];黑龙江大学;2001年
6 杨家胜;现代俄语中的评价范畴[D];黑龙江大学;2001年
7 刘珍;英语科技文章中模糊限制语的中介语视角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8 傅梦媛;关联理论与语用翻译[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9 甘琼;从《茶馆》的两个英译本看语境理论对翻译的重要性[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10 汪文格;矛盾修辞中的对立与统一及其在商务英语中的应用[D];湖南大学;200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刘正光;论话语的连贯功能[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学院学报);1999年05期
2 印四海;关于意图及其传递[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廖彦婷;王月;;语用学理论对语言教学的影响[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2 杜莹;贾欣岚;;隐含否定的非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的语境阐释[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0年09期
3 刘志阳;;以关联理论的视角看幽默话语的产生机制[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年03期
4 贾丽媛;刘陈艳;;间接言语行为与礼貌[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5 陈亚东;;浅谈律师辩护词中修辞疑问句的言语行为[J];内江科技;2011年06期
6 杨燕;;在认知语境下赏析风骚各领的中英幽默言语[J];文教资料;2011年21期
7 谭文慧;;关联理论视角下汉英仿拟的对比研究[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年05期
8 黄利花;;关联理论下的言语交际模式[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9 郝靓瑶;;从关联理论解析探讨翻译质量的标准[J];海外英语;2011年07期
10 杨苏;;从关联理论视角分析话语误解现象[J];重庆与世界;2011年1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闻艳;;关联理论视角下的广告翻译[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王秋端;;间接言语行为与礼貌性的关系[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3 吴文辉;;隐喻的关联性分析[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靳宁;贾德江;;再论关联理论对翻译的解释力[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李燕芳;;从关联理论看外交委婉语[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朱犁,
本文编号:149610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14961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