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宓倡导的博雅外语教育的课程体系探究
本文关键词: 吴宓 博雅外语教育 课程体系 出处:《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参考《吴宓自编年谱》及《吴宓日记》,以吴宓留学选修课程勾勒出哈佛大学比较文学系20世纪20年代的课程体系概貌,又以北大英文学系1924-1925年度开设的课程为例,分析了我国当时外文专业课程体系的特点。通过与上述两个课程体系的比较,从而对吴宓拟定的清华早期外文系博雅外语教育的课程体系作了实证研究。
[Abstract]:Referring to Wu Mi's chronology and Wu Mi's Diary, this paper outlines the course system of Harvard University's Department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 in 1920s, taking Wu Mi's elective course as an example, and taking the course offered by the Department of English at Peking University in 1924-1925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urriculum system of foreign language major in China at that time and makes an empirical study on the curriculum system of liberal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in the early foreign language department of Tsinghua University by comparing it with the above two curriculum systems.
【作者单位】: 陕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基金】: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创建自主、互动、研究型的英语课程教学模式”阶段性研究成果
【分类号】:H0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吕敏宏;刘世生;;会通中西之学 培育博雅之士——吴宓先生人文主义外语教育思想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1年02期
2 陈雪芬;;吴宓外语教育思想和实践之探析[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小君;浅论民国时期教会中学的英语教学[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2 景秀辉;;近代中国英语教学对当今双语教学的启示[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3 门红丽;;精神危机中的坚韧——浅析《吴宓日记》[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8期
4 方习文;;《惠的风》和一群徽州文人[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10期
5 陈平原;;知识、技能与情怀(下)——新文化运动时期北大国文系的文学教育[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6 张日美;;无抵触理论与我国公共英语教学[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7 张德旺;韩芳;;五四时期留美归国知识分子群体简论[J];北方论丛;2008年04期
8 赵建永;;汤用彤先生宗教学研究手稿初探[J];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志;2005年02期
9 左玉河;;中国现代大学研究院制度的创建[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0年03期
10 李秀娟;;大学英语教材出版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编辑之友;2012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吴小玮;;庚款留美生的留学生活及其影响——以胡适、吴宓为中心[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2 金富军;;清华学校改办大学过程述评[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5)——中国学校史志[C];2009年
3 高晓芳;;指称外语的词语演变及其原因[A];第四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陈越;;论白璧德新人文主义与吴宓的道德批评模式的现代价值——兼论文学批评的道德责任[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华维芬;我国高校英语专业综合英语教材任务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刘珊珊;新民·新知·新文化:《新民丛报》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魏芳;语言教育规划视角中的大学外语教育政策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方成智;艰难的规整[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5 徐斯雄;民国大学学术评价制度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6 潘水萍;古典主义在中国[D];暨南大学;2011年
7 张惠;“理论旅行”——“新批评”的中国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8 蒋玉梅;大学英语女教师的职业生涯发展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9 刘秀俊;“中国文化的海外媒介”[D];山东大学;2010年
10 张善军;信息技术环境下大学英语多元互动教学模式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佳佳;民国时期我国自编初中英语教科书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国祥;主体参与型教学在英语报刊阅读中的应用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3 谢艳;关于中学英语教师与外籍教师合作教学的实证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4 张多献;任务型语言教学在初中英语口语课中的应用[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5 舒畅;论梁启超与清华国学院[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6 王珏荣;论学衡派的中西文化观[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7 刘欣;对中国大学英语教材历史发展的思考[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8 李萌;原型批评视野下《高老庄》与《还乡》之比较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9 孔云军;大学英语新手教师专业发展的问题与对策[D];西南大学;2011年
10 唐听雨;以听说任务为基础的交际法课堂中的词汇习得[D];浙江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陈其心;回忆吴宓先生[J];楚雄师专学报;1999年02期
2 刘润清;许国璋教授与英语教育[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5年01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王泉根;[N];中华读书报;2004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伍立杨;穷途上的人生销磨——读《心香泪酒祭吴宓》[J];当代文坛;1997年05期
2 张永社;吴宓先生为人点滴[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1994年05期
3 金梅;论毛彦文之不嫁吴宓[J];文学自由谈;2000年01期
4 袁久红,李冬梅;略论吴宓对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阐扬[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5 刘黎红;论吴宓留学前的文化经历与其文化取向的关系[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6 徐葆耕;吴宓:孤独的强者——纪念吴宓诞辰一百周年[J];百科知识;1994年09期
7 胡其柱;吴宓与《学衡》[J];贵州文史丛刊;2002年02期
8 刘克敌;吴宓评茅盾和徐志摩[J];泰安师专学报;2002年01期
9 郑家建,吴金喜;清华国学研究院时期吴宓的事功与学术[J];文艺理论研究;2004年05期
10 龙文懋;一个现代堂吉诃德的命运——吴宓及其文化保守主义[J];北方论丛;1998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义平;潘海波;方昕;陈建中;;大学化学专业创业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探索[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17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2 尹光福;林江莉;;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生物医学材料类)课程体系的探索与实践[A];中国生物医学工程进展——2007中国生物医学工程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7年
3 马小军;张丽娟;;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实验教学体系建设的探索和实践[A];北京高教学会实验室工作研究会2007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马小军;张丽娟;;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实验教学体系建设的探索和实践[A];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努力增强高校创新与服务能力——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8年
5 王雁凌;张粒子;麻秀范;;电气类专业课程体系增设经济类课程的思考[A];第6届全国高等学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9年
6 许艳华;;《会计信息化基础》课程项目化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A];第九届全国会计信息化年会论文集(下)[C];2010年
7 韩艳;秦焕美;关宏志;邵芳芳;;轨道交通课程体系研究[A];土木建筑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第12卷)[C];2010年
8 吴淼;李闪;张光宇;;机械基础系列课程改革研究与实践[A];面向21世纪的图学教育——第十二届全国图学教育研讨会暨第三届制图CAI课件演示交流会论文集[C];2000年
9 余学锋;蔡文菊;韩冰;;高等体育院校课程体系的状况与分析[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4年
10 刘文耀;王晋疆;;“光电信息工程”学科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A];光电技术与系统文选——中国光学学会光电技术专业委员会成立二十周年暨第十一届全国光电技术与系统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肖玉华 卢惟;构建适应新世纪发展的课程体系[N];光明日报;2000年
2 记者 朱振岳;构建少儿校外教育课程体系[N];中国教育报;2001年
3 徐少虹;国际化软件教育课程体系全面启用[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3年
4 董康;无锡应急避难教育进中小学课堂[N];中国教育报;2008年
5 廖镇卿 丛峰 熊芊 李挥;在新的历史征程中再创辉煌[N];中国教育报;2008年
6 赵建永 北京大学哲学博士后流动站 天津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汤用彤、吴宓与天人学会(上)[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7 中国科技大学理科人才培养基地;现代人才需要的课程体系[N];光明日报;2003年
8 刘自立;读吴宓书一隅[N];团结报;2000年
9 卢可思;吴宓与他的“性情诗”[N];中华读书报;2005年
10 ;既保守又浪漫的吴宓[N];中华读书报;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弼成;高等学校课程体系现代化研究[D];厦门大学;2004年
2 罗尧成;我国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3 朱飞;我国展示设计专业本科课程体系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0年
4 秦永杰;基于核心能力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课程体系构建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2年
5 王东光;口腔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系列课程综合改革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5年
6 蒋书丽;论吴宓中西融合的文化理想与实践[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7 许瑞勋;中国体育教师教育的改革审视与创新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8 孙媛;现代性视域中的吴宓诗学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9 孟凡莉;我国药学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沈阳药科大学;2009年
10 刘黎红;“调和论”与文化改造的理论和实践[D];南开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劳海苗;热带医学专业课程体系建立与培训方式的研究[D];第一军医大学;2004年
2 肖鸿雁;我国高校德育课程体系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3 汪东;西安市普通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现状调查与对策分析[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4 肖之岭;构建我国高校龙舟运动课程体系的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2009年
5 祖桂玲;成人高等教育实施学分制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6 张浩;构建高师体育分层结构式课程体系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7 刘建清;石化学院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与实践[D];西北师范大学;2005年
8 张亮;惠民县第一实验学校课程体系构建的实践探索[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9 谭广;我国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探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10 肖章柯;我国高校地学类专业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8年
,本文编号:153297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15329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