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学论文 >

中美媒体对北京特大暴雨报道的批评性语篇分析

发布时间:2018-03-07 18:22

  本文选题:批评性语篇分析 切入点:新闻报道 出处:《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新闻报刊,作为大众媒体的主要形式,是人们认识和了解世界的重要方式。然而它们呈现给我们的并不是完全客观的世界,而是一个被理解和加工过的的世界,报道者由于受到各种利害关系以及意识形态取向的驱使,都需要对事实进行修辞化和策略化处理。因此,本文以2012年7月22日发生在北京的特大暴雨为背景,以《纽约时报》和《中国日报》这两家媒体对此次特大暴雨的相关报道为样本,,从批评性语篇分析的角度来看中美媒体是如何对北京特大暴雨进行报道的,以及是如何通过话语把权力阶层的意识形态隐藏于新闻文本之中的。 本文以费尔克拉夫的三维分析模式以及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为分析工具,用对比分析方法对中美两家媒体的报道进行定量和定性研究。定性研究从及物性、词汇选择、转换和情态几个方面来分析中美媒体报道语篇的词汇、话语等句法结构特征,进而结合中美社会文化语境和不同意识形态对两家媒体对该事件报道的侧重点和倾向性进行阐述。定量研究主要通过统计报道中消息来源(采访对象)和转述方式(直接或间接)来揭示两家媒体报道的客观程度和刻意操纵性;通过分析可以看出,由于中美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不同,媒体代表的利益不同,其报道特点也存在差异。 研究的结论是新闻报道并不完全客观公正,渗透着报道者以及其所属的权力阶层的意识形态。由于中美政治经济文化存在差异,两家媒体在对此事件进行报道时的视角不同,报道所选择的实例也不同。但是《中国日报》更注重报道暴雨事件本身,而《纽约时报》则强调暴雨发生背后的原因及其产生的影响,并对此事件进行问责。试图塑造西方人眼中的中国政府形象。
[Abstract]:The press, as the main form of mass media, is an important way for people to understand and understand the world. However, what they present to us is not a completely objective world, but a world that has been understood and processed. Driven by various interests and ideological orientations, the reporter needs to deal with the facts rhetorically and strategically. Therefore, this paper is based on the heavy rain that occurred in Beijing on July 22nd 2012. Taking the New York Times and China Daily's reports on the torrential rain as sampl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we can see how the Chinese and American media reported the heavy rainfall in Beijing. And how to hide the ideology of the power class in the news text through discourse. Using Felke's three-dimensional analysis model and Halliday's systemic functional grammar as an analytical tool, this paper makes a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study of Chinese and American media reports by means of contrastive analysi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yntactic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and American media reports, such as vocabulary, discourse, and so on, in terms of transformation and modality. Then the emphasis and tendency of the two media reports on the event are expounded in the context of Chinese and American sociocultural context and different ideologies. The quantitative study is mainly based on the sources (interview subjects) and the reporting parties in the statistical reports. To reveal the objective degree and deliberate manipulation of the two media reports; Through the analysis, we can see that because of the different political, economic and cultural backgrounds of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the interests of media representatives are different,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ir reports are also different. The conclusion of the study is that the news report is not completely objective and fair, and permeates the ideology of the reporter and the power class to which he belongs. Due to the differences in the political, economic, cultural and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the two media have different perspectives in reporting on this incident. The examples selected for the report are also different. However, the China Daily pays more attention to reporting the rainstorm itself, while the New York Times emphasizes the causes behind the rainstorm and its impact. And responsible for the incident, trying to shape the image of the Chinese government in the eyes of Westerners.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G212;H15;H31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冬梅;;论批评性语篇分析[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2 李婧;;批评性语篇分析:理论和方法[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8年02期

3 张宵;;从及物性角度对一封道歉信的批评性语篇分析[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8年12期

4 郭秀珍;寇炳俊;;从及物性角度对两篇英语新闻的批评性分析[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9年01期

5 朱贺;;对英语科技新闻意识形态的批评性分析[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年04期

6 唐金凤;;批评性语篇分析:理论概述与实例分析[J];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09年02期

7 孔雪娇;;重读奥巴马竞选总统胜利演说[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1期

8 白洋;;从批评性语篇分析的角度看意识形态对新闻报道的影响[J];文学教育(中);2011年03期

9 彭灿辉;;批评性语篇分析:理论述评与实例分析[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10 李俊;;中文房地产广告研究的批评性语篇分析视角[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红梅;;英语新闻语篇的对比批评性分析:个案分析[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骆薇;;新闻报道的批评性语篇分析[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郭秀珍;;两篇新闻报道的批评性分析[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4 吴秀英;;对《中国日报》和《纽约时报》关于5.12四川地震后灾区调整计划生育政策报道的比较分析[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王华文;姜勇强;陈中一;万家杰;;“10.7”安庆特大暴雨及中尺度低涡结构的数值模拟与分析[A];“推进气象科技创新,提高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能力”——江苏省气象学会第七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1年

6 王繁强;周阿舒;李业明;万克利;;一次特大暴雨天气过程的数值模拟分析[A];推进气象科技创新加快气象事业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7 张迎新;胡欣;;湿位涡在“96·8”特大暴雨过程中的应用分析[A];新世纪气象科技创新与大气科学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3年年会“热带气旋和季风”分会论文集[C];2003年

8 唐伟民;李云法;杨万裕;刘汉华;应迪;;一次东风波特大暴雨分析[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灾害天气研究与预报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9 唐伟民;李云法;杨万裕;刘汉华;应迪;;一次东风波特大暴雨分析[A];第七届长三角气象科技论坛论文集[C];2010年

10 鲍媛媛;;2003年淮河流域特大暴雨期间低纬环流分析[A];新世纪气象科技创新与大气科学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3年年会“03.7淮河大水的水文气象学问题”分会论文集[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包道格;中美回暖应避免评“谁先低头”[N];国防时报;2010年

2 记者 周芳 通讯员 刘卫华;中美法律交流在汉举行[N];湖北日报;2010年

3 江伟 剑飞 王颖;中美省州旅游局长会议在宁举行[N];新华日报;2010年

4 夏军;中美再度探讨打击非法采伐及相关贸易[N];中国绿色时报;2010年

5 本报记者 孙楠;中美会晤:不能“灭火”就“压火”[N];国际商报;2010年

6 证券时报记者 吴家明;中美因素提振 亚欧股市普涨[N];证券时报;2010年

7 陈虎;中美军队力量投放能力有何差异[N];国防时报;2010年

8 记者 江青 供稿;中美食品药品法律会议明年6月在京召开[N];中国食品质量报;2010年

9 记者 王_g;中国减少美债对中美都有好处[N];中国经济时报;2011年

10 记者 李新民;中美四方协议开启清洁能源合作新模式[N];经济参考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施光;法庭审判话语的批评性分析[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2 李克;转喻的修辞批评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3 苗长青;中美产品内贸易与利益分配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4 贾荣香;自然观视角下中美城市建筑文化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5 吕晓志;中美情境喜剧喜剧性比较研究[D];中国传媒大学;2008年

6 刘顺鸿;中美高技术争端分析[D];西南财经大学;2007年

7 原雪;二语/外语语境下的批判性阅读理论构建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李玉冰;对美国禽肉检验检疫制度与我国相关制度的比对与应对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7年

9 路亚洲;全球化背景下中美农业科技合作模式与机制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2年

10 卢亮球;中美体育博士培养比较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越;中美媒体对北京特大暴雨报道的批评性语篇分析[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2 陈雪;对政治新闻的批评性语篇分析[D];中国石油大学;2011年

3 宫智君;对海盗袭击报道的批评性语篇分析[D];大连海事大学;2011年

4 王旭娟;英语经济新闻报道的批评性语篇分析[D];河北科技大学;2010年

5 张小瑞;关于《纽约时报》和《华尔街日报》有关“中日撞船事件”报道的批评性语篇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6 员亚玲;政治新闻报道的批评性语篇分析[D];青岛大学;2011年

7 冯菲菲;关于奥巴马演讲的批评性语篇分析[D];黑龙江大学;2011年

8 邱瑞雪;对希腊公投事件新闻报道的批评性语篇分析[D];大连海事大学;2012年

9 何文;《纽约时报》和《华尔街日报》中国经济报道的批评性语篇分析[D];山东师范大学;2013年

10 李静;公共讨论中的话语秩序:对一个新闻媒体论坛的批评性语篇分析[D];天津商业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58041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158041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30e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