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类型标示假定”与疑问语气的句法标示
本文选题:句子类型标示假定 切入点:疑问语气标示 出处:《语言科学》2012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句子类型标示假定"的提出对于包括乔姆斯基本人在内的诸多生成语法学家的研究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从更广泛的语言事实来看,"句子类型标示假定"中所蕴含的三个重要论断都是不成立的。该假定不能成立的深层次原因在于把疑问词是否移位和疑问助词的使用与否这两个性质和功能完全不同的语法手段放在同一个平面上进行非此即彼的跨语言类型比较。此外,旨在建立一种仅仅解释特指问句的句子标示类型的做法存在根本性的偏差,更有意义的做法应该是建立一个针对整个疑问语气类型的句法标示跨语言类型。文章认为,人类语言中疑问语气类型在句法上的标示是通过在标句词位置C上使用疑问助词,在屈折范畴位置I上使用疑问助词,中心语成分移位至C位置以及在I位置上进行句法重叠这四种方式来实现的。
[Abstract]:The hypothesis of sentence type indication has had a profound influence on the studies of generative linguists, including Chomsky himself. In view of the broader linguistic facts, the three important arguments contained in the hypothesis of sentence Type indication are all untrue. The underlying reason why this assumption does not hold lies in whether the interrogative words are shifted or not and the use of interrogative auxiliary words. Whether or not these two grammatical devices of completely different nature and function are placed on the same plane to make a cross-linguistic comparison of one or the other. There is a fundamental deviation in establishing a sentence-indicating type that only interprets specific questions. A more meaningful approach should be to establish a syntactic marker cross-linguistic type for the entire interrogative mood type. The syntactic indication of interrogative mood types in human language is to use interrogative auxiliary words in position C of marker words and interrogative auxiliary words in position I of flexion category. The shift of the central component to the C position and the syntactic overlap in the I position are implemented.
【作者单位】: 澳门大学社会科学及人文学院中文系;华中师范大学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语法原则与汉语特殊句式”(批准号:2009JJD740011);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批准号:NECT-06-0674) 华中师范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科研项目丹桂计划“汉英疑问句的生成机制及相关句法问题”(批准号:120002040653)的资助
【分类号】:H0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徐杰;疑问范畴与疑问句式[J];语言研究;1999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李焱;《醒世姻缘传》正反疑问句研究[J];古汉语研究;2003年03期
2 郭婷婷;现代汉语“吗”问句的信息结构与功能类型[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3 路广;古汉语宾语前置和焦点理论[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10期
4 郭校珍;山西晋语的疑问系统及其反复问句[J];语文研究;2005年02期
5 林茂灿;;疑问和陈述语气与边界调[J];中国语文;2006年04期
6 马清华;汉语语法化问题的研究[J];语言研究;2003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熊文新;宋柔;;信息检索查询语句的表述分析[A];第四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刘鹏元;;询问式搜索请求的模式分析[A];内容计算的研究与应用前沿——第九届全国计算语言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龙国富;姚秦汉译佛经助词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2 李焱;《醒世姻缘传》语法研究[D];厦门大学;2003年
3 王飞华;汉英语气系统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4 张尹琼;疑问代词的非疑问用法[D];复旦大学;2005年
5 玛琳娜·吉布拉泽;现代汉语疑问代词的多视角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6 齐春红;现代汉语语气副词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7 阮桂君;宁波方言语法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8 王树瑛;《朱子语类》问句系统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
9 王瑞昀;英汉疑问句类型学比较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5年
10 杨娟;现代汉语模糊量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静;现代汉语正反问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2年
2 王飞华;《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中的语气词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2年
3 李孝娴;固始方言问句系统考察[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4 王波;人物介绍篇章中的话题和话题转换[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5 粟向军;英汉信息强化[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6 于辉;英汉宾语移位现象对比[D];延边大学;2004年
7 丁婵婵;反诘类语气副词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5年
8 李映忠;《醒世姻缘传》语气词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5年
9 柯移顺;《歧路灯》疑问句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10 付霞;对韩国学生典型语气助词“吗、呢、吧、啊”习得情况的考察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58428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15842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