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学论文 >

认识论层面上的索绪尔与海德格尔语言观

发布时间:2018-03-08 15:26

  本文选题:认识论 切入点:主/客体 出处:《外语学刊》2012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现象学的亲缘性揭示出索绪尔沿用传统的主/客体模式与基础主义的认识论。这正是海德格尔极力批判与解构的对象。本文指出,索绪尔与海德格尔争论的焦点在于,语言在多大程度上可以客观化,同时归结为3个方面的重要启示。
[Abstract]:The phylogeny of phenomenology reveals Saussure's epistemology, which follows the traditional subjective / object model and foundational epistemology. This is the object of Heidegger's hard criticism and deconstruction.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at Saussure and Heidegger are the focus of the argument. The extent to which language can be objectified comes down to three important revelations.
【作者单位】: 北京交通大学;
【分类号】:H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叶起昌;;索绪尔与海德格尔语言观*——本体论层面比较[J];外语学刊;2011年01期

2 叶起昌;;“话语”概念的海德格尔式阐释[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7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左进;;海德格尔对存在与语言的追问[J];长城;2009年08期

2 李文新;;语言任意性与索绪尔理论的总体思想[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3 叶起昌;;“人拥有语言”与“语词拥有人”——海德格尔论赫尔德[J];外语学刊;2008年02期

4 叶起昌;;思想与语言、语言二重性、差别与“区-分”以及语言创造性——海德格尔与索绪尔的对话[J];外语学刊;2010年03期

5 叶起昌;;索绪尔与海德格尔语言观*——本体论层面比较[J];外语学刊;2011年01期

6 李文新;;索绪尔的语言本体论刍议[J];外语学刊;2012年02期

7 陈劲松;;秩序与混沌的对立统一:语言学形式主义与功能主义再解读[J];外语学刊;2012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叶卫国;词义习得中的文化因素探析[J];天中学刊;2003年06期

2 伊莉曼;浅谈汉语词汇中部分词语的文化义[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3 ;译,还是不译——这是个问题[J];读书;1996年04期

4 钟小佩;认知结构与第二语言的理解[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03期

5 王淑文;隐喻的语用研究[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6 孙乃荣;翻译中文化背景因素分析[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7 袁晓宁;语法结构的理解[J];中国科技翻译;1999年03期

8 郑佩伟,王明新;谈翻译中的理解[J];淄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9 刘阿英;谈谈翻译过程中的理解问题[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年06期

10 秦建华;言语理解的文化制约[J];运城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蔡新乐;;让诗意进入翻译理论研究——从海德格尔的“非对象性的思”看钱钟书的“不隔”说[A];国际译联第四届亚洲翻译家论坛论文集[C];2005年

2 谭倩倩;;哲学解释学观下的阐释学翻译理论——论斯坦纳的阐释学翻译与伽达默尔的哲学解释学的关系[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丰国欣;;论二语习得的认知学科取向[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4 黄忠廉;;小句中枢全译说诠要[A];国际译联第四届亚洲翻译家论坛论文集[C];2005年

5 刘丁汉;;论“废话” 语言现象学札记[A];《国学论衡》第三辑——甘肃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会学术论文集[C];2004年

6 董岩;;比较与提高——浅谈语言与文化比较在外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A];中外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7 黄少安;黄凯南;;论演化与博弈的不可通约性[A];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06年

8 ;Translation as Imagination——On the Intuitive Character of Translation[A];Proceedings of FIT Fourth Asian Translators' Forum[C];2005年

9 张琳;;主体间性视角中的翻译主体[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10 崔希亮;;对外汉语教学的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A];对外汉语教学的全方位探索——对外汉语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王珉;关于“政治”的一个理解[N];中华读书报;2002年

2 林金芳;冷落母语与“邯郸学步”[N];中国经济导报;2006年

3 侯平;母语:不灭的乡愁[N];人民日报;2007年

4 安希孟;“科学主义”概念之辩[N];科学时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谢朝群;礼貌的实践转向[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2 曹海东;朱熹经典解释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3 屈平;翻译还原:海德格尔现象学下的翻译理论[D];河南大学;2010年

4 周频;再论语言、心智和实在三者的关系[D];复旦大学;2009年

5 封一函;结构与解构:从乔姆斯基到韦努蒂[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6 李小博;科学修辞学研究[D];山西大学;2004年

7 朱湘军;从客体到主体[D];复旦大学;2006年

8 朱磊;现代语言学文本中现代汉语的再现[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9 杜建国;语言、意向与存在[D];山西大学;2007年

10 于全有;语言底蕴的哲学追索[D];吉林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玉环;论译者的主体性[D];上海师范大学;2005年

2 王雪洁;口译中的理解与记忆[D];四川大学;2005年

3 张惠娜;外交语篇中语用模糊的生成与理解[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4 王芳;长期记忆在口译中的重要作用[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5 何俊平;译者的心路历程[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6 彭彩红;留学生汉语叙事语篇零形回指的习得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7 谭艳萍;从认知负荷模式看译前准备对提高口译质量的作用[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9年

8 杜兆金;言语歧义的语用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6年

9 郭正华;论图式理论在口译过程中的运用[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10 吴星;以副语言信息为中心的口译中非语言信息的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58445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158445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ebf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