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语境教学的汉语教师言语行为研究
本文选题:语境教学 切入点:言语行为 出处:《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年1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语境教学是目前较为流行的教学方法,以其生动高效实用的特点广受好评;言语行为理论将语言看作一种施事行为,即通过语言表达完成某一行为,可适用于教师语言的分析;在应用语境教学的情况下,汉语教师的教师语言表现出明显的引导性以及"典型"、"简洁"、"贴近生活"的特点。为了进一步提高汉语课堂的教学效率和质量,在语境教学中,对汉语教师的言语行为进行分析研究,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都有相当深刻的意义。
[Abstract]:Context teaching is a popular teaching method at present, which is widely praised for its vivid, efficient and practical characteristics. Speech act theory regards language as an act of agency, that is to say, it can be applied to the analysis of teacher's language by completing a certain act through language expression. In the case of applying context teaching, Chinese teachers' language shows obvious guidance and features of "typical", "succinct" and "close to life". In order to further improve the efficiency and quality of Chinese classroom teaching, in context teaching, Chinese teachers' language is characterized by "typical", "succinct" and "close to life". The analysis of Chinese teachers' speech act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in both theory and practice.
【作者单位】: 上海理工大学沪江国际教育学院;
【基金】:上海高校选拔培养优秀青年教师科研专项基金支持(编号:slg09023)
【分类号】:H19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周星,周韵;大学英语课堂教师话语的调查与分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年01期
2 亢江瑶;运用言语行为理论分析英语教师课堂话语[J];文教资料;2005年24期
3 汤燕瑜,刘绍忠;教师语言的语用分析[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年01期
4 李力;姜洪;;教师语言特征的研究[J];长春大学学报;2006年1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雪梅;萨丕尔-沃尔夫假说新探[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2 冯小钉;语言消亡与保护语言多样性问题的研究评述[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3 仰鑫,欧阳俊林;乔姆斯基语言理论的演变及其认知科学背景[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4 颜晓华;胡心红;;话轮转换类型分析与英语课堂教学[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5 贺文照;汉语意译外来词归属问题探讨[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6 侯爱文;思维与双语习得[J];北方论丛;1998年06期
7 王英男;许炜;;以学生为中心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中的教师话语[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S1期
8 李养龙,赵常玲;英语教学“交际法过渡期”的构想[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9 肖建安;论语言的变化与变异规律[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10 刘卫东,何恩;广告翻译的最佳关联策略[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郭丽军;;试论幼儿园早期阅读活动及其指导策略[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下)[C];2007年
2 侯春杰;;教师语言的人际功能[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3 宋晶;;论语言学流派对词典编纂的影响[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汪永勤;;分歧中的互补:三种儿童第一语言习得学说及其比较[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李予军;;从社会语言学角度看城市化发展与语言的变迁[A];第二届城市科学论坛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国永;德性涌现与道德教育[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2 姜玲;英汉隐喻句对比研究英汉隐喻句对比研究[D];河南大学;2003年
3 王道英;“这”、“那”的指示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4 董海樱;西人汉语研究述论——16-19世纪初期[D];浙江大学;2005年
5 孙东方;文化变迁与双语教育演变[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6 刘伟;现代汉语代词隐现的动态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5年
7 杨元刚;英汉词语文化语义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8 王昊;意义的解码[D];复旦大学;2005年
9 李成军;现代汉语感叹句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10 张惠芹;教学演讲学[D];北京外国语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苗国新;大学英语课堂中教师提问的探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2 王坤;语言课堂的教师话语[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3 郭瑞;交互式教学对EFL学生阅读能力影响的尝试性研究[D];清华大学;2004年
4 万舫;希腊罗马神话在俄语中的反映[D];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5 谭燕保;大学英语四级考试评估[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6 陆全;论隐喻的本质与意义[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7 陈延兵;译者在处理文化类敏感文本中的作用[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0年
8 吴洁;英汉翻译与汉语欧化现象[D];外交学院;2001年
9 张国华;素质教育下交际性英语测试的基本模式和实施方案[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10 段少敏;外语教学中的对比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赵永峰,赵应吉;外语课堂语境建构的动态模式[J];重庆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3期
2 程胜,郑金洲;课堂教学交往中的虚假与真实[J];教育科学研究;2002年06期
3 邓利蓉;充分发挥教师话语在二语习得课堂上的作用[J];开封大学学报;2004年03期
4 周星,周韵;大学英语课堂教师话语的调查与分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年01期
5 亢江瑶;运用言语行为理论分析英语教师课堂话语[J];文教资料;2005年24期
6 廖传风!510232;语境与语境教学法[J];外语界;2000年04期
7 汤燕瑜,刘绍忠;教师语言的语用分析[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年01期
8 胡范铸;从“修辞技巧”到“言语行为”——试论中国修辞学研究的语用学转向[J];修辞学习;2003年01期
9 叶立刚;英语教师的课堂话语分析[J];郑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孟娜佳;;跨文化言语交际的哲学基础——言语行为理论[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2 张杰;;言语行为理论及其哲学意义[J];青春岁月;2011年14期
3 马静;;电视广告中言语行为理论的遵循与违背[J];衡水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4 高歌;;言语行为理论的哲学思考[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5 何海英;;简析一种言语行为:“饭吃了吗?”[J];文教资料;2011年17期
6 茹英;;中美文化背景下的拒绝言语行为——跨文化语用学视角下的言语行为[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1年08期
7 金荣;;言语行为理论下的语篇衔接与连贯[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7期
8 陈海庆;李慧祯;;言语行为视阈下医患会话权势不对等关系探析[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9 张娜娜;;校园告示语的语用学研究[J];考试周刊;2011年46期
10 王倩;;语境在对外汉语语法教学中的运用[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1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孙淑芳;;奥斯汀言语行为理论述评[A];外语语言教学研究——黑龙江省外国语学会第十一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7年
2 胡开宝;张柏然;;论语用学原理在双语词典编纂中的应用[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五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3 陈君均;;转喻与话语分析的语用机制[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王秋端;;间接言语行为与礼貌性的关系[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5 林敏;;普遍性与个性——礼貌原则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应用[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何成洲 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表演性”越界:语言、性别与文化[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2 刘凤侠;交际法教学特征探析[N];吉林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敏;以言致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2 赵明炜;会话的交互言语行为模式[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3 陈海庆;语篇连贯:言语行为模式[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4 贺春英;功能视野中的言语行为理论研究:回眸与反思[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5 柳海涛;社会的语言结构[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6 吴剑锋;言语行为与现代汉语句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7 陈佳璇;基于言语行为理论的询问范畴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8 王志栋;语用要点识别模型研究[D];清华大学;2008年
9 李秀明;汉语元话语标记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10 吴炳章;交际博弈论[D];河南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芳;对汉语心理咨询节目中“建议”言语行为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2 赵倩;请求言语行为的性别差异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3 崔文明;从言语行为理论的角度分析请求施惠行为[D];河北师范大学;2004年
4 魏忠兰;汉语暗示言语行为研究[D];暨南大学;2007年
5 陈晓晶;汉语竞聘演讲中承诺言语行为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6 梁蕾;汉语评价言语行为及其策略研究[D];暨南大学;2007年
7 刘波;幽默话语的语用研究:幽默言语行为与语用策略[D];西南交通大学;2005年
8 宋玉阁;汉语“讨价还价”言语行为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9 王丽媛;汉语“感谢”言语行为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10 杨乐然;影视语言的言外之力[D];华北电力大学(河北);2008年
,本文编号:158722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15872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