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藏缅语定语助词的演变反观汉语
本文选题:定语助词 切入点:演变 出处:《汉语学习》2012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本文通过藏缅语与汉语定语助词的比较,从藏缅语定语助词的历时演变来反观汉语,指出汉语和藏缅语定语助词的发展脉络基本一致,都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再从多到少的过程。汉语方言间的差异是定语助词语法化过程中"存古化"和"层次化"特征的体现。汉语定语助词处于演变链的最高环节,其隐性特征、广泛的分布以及丰富的语法功能,正是演变链最高环节的特征体现。汉语的分析性特点决定了在表达复杂的概念时,必然采用有定语助词为标记的"迂说式",其后续的演变趋势只能是词汇化而非形态化。定语居前型语序是汉语定语助词得以产生和充分发展的有利语序条件。
[Abstract]:Based on the comparison of attributive auxiliary words between Tibetan and Burmese languages, this paper looks back at Chinese from the diachronic evolution of attributive auxiliary words in Tibetan and Burmese languages, and points out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attributive auxiliary words in Chinese and Tibetan and Burmese languages is basically the same, and they have experienced from nothing to existence, from less to more. The difference between Chinese dialects is the embodiment of the features of "ancient" and "hierarchical" in the grammaticalization of attributive auxiliary words. The Chinese attributive auxiliary is in the highest link of the evolution chain, and its recessive characteristics. The extensive distribution and abundant grammatical functions a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highest link in the evolution chain. The analytical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determine the expression of complex concepts. The following evolution trend is lexicalization rather than formalization, which is the favorable word order condition for the emergence and full development of Chinese attributive auxiliary words.
【作者单位】: 北京华文学院;
【分类号】:H14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朱德熙;;自指和转指——汉语名词化标记“的、者、所、之”的语法功能和语义功能[J];方言;1983年01期
2 苏政杰;;结构助词“的”的语法化历程[J];汉语学报;2010年01期
3 戴庆厦;闻静;;汉藏语的“的”字结构[J];汉语学报;2011年04期
4 李泽然;哈尼语形容词修饰名词的语序[J];民族语文;2003年02期
5 闻静;;藏缅语定语助词的演变链[J];民族语文;2011年05期
6 戴庆厦;傅爱兰;;藏缅语的形修名语序[J];中国语文;2002年04期
7 刘敏芝;;宋代结构助词“底”的新兴用法及其来源[J];中国语文;2006年01期
8 项梦冰;关于东南方言结构助词的比较研究[J];语言研究;2001年02期
9 闻静;;藏缅语的“的”字结构——兼反观汉语的“的”字结构[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戚晓杰;;从《聊斋俚曲集》看汉语动词拷贝句式的产生年代[J];蒲松龄研究;2006年01期
2 张小燕;普通话上声变调与轻声分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2期
3 杜道流;指称、陈述理论及其对上古语法研究的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4 王媛媛;;中古汉语中的介词“着”[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5 杨晓黎;;传承语素:汉语语素分析的新视角[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6 王有卫;;语素文字说质疑[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3期
7 陈维友;蔡文娟;;韵律对英语诅咒插入语和汉语离合词表达的制约作用[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8 沈丹蕾;《五灯会元》的句尾语气词“也”[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9 熊仲儒;;致使的语音实现及其句法蕴含[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10 熊仲儒;;汉语中无定主语的允准条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徐赳赳;;现代汉语篇章中启后性分析[A];和谐社会:社会建设与改革创新——2007学术前沿论丛(下卷)[C];2007年
2 董秀芳;;句法构式与词汇化[A];科学发展:文化软实力与民族复兴——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论文集(上卷)[C];2009年
3 李影;付莉;;韩国中小学生“是”的错序偏误分析[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四辑)[C];2009年
4 郑述谱;;语言单位与词典的类型及结构[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5 刘建梅;;关于编纂外向型汉外字典的设想[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五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6 潘雪莲;;词典中名词释义模式的选择[A];中国辞书学会第六届中青年辞书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7 田野;;北京话强调焦点句音量分析[A];第九届中国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8 吕晓玲;;闽南方言南安话的类结构助词“得”、“说”、“伊”、“通”[A];福建省辞书学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9年
9 俞士汶;朱学锋;段慧明;张化瑞;;以词义为主轴的综合型语言知识库[A];第六届汉语词汇语义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赵敏之;;“的”字结构的语义可省略形式[A];第六届汉语词汇语义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邱闯仙;现代汉语插入语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徐佳;生态语言学视域下的中国濒危语言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吴善子;汉韩反诘语气副词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李红梅;韩国语范围表达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刘春兰;《训世评话》语法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李秉震;汉语话题标记的语义、语用功能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郭红;基于第二语言教学的汉语语气范畴若干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刘艳红;唐五代方位词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9 董正存;汉语全称量限表达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10 龙又珍;现代汉语寒暄系统研究[D];武汉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桂阳;现代汉语“不是X的X”结构考察[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刘敏;“难不成”的衍生过程[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马晶晶;表人名词类词缀“X手”、“X者”、“X员”分析比较[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顾倩;现代汉语否定副词“不”“没(没有)”“别”的对比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冯海瑛;《万历野获编》分词理论与实践[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6 宗政;2009年中国政府工作报告翻译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陶胜妃;现代汉语谓词修饰词前后位置比较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丁熠;“契合”类语气副词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9 姜丹丹;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插入语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10 刘孟洋;《祖堂集》动结式述补结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德熙 ,v缂孜,
本文编号:158728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15872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