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学论文 >

隐喻在政治新闻语篇中运用的可行性探讨

发布时间:2018-03-11 15:27

  本文选题:概念隐喻 切入点:批评性话语分析 出处:《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隐喻作为一种较为常见的语言现象,在人类的认知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被广泛应用于政治语篇中用以说服群众,引起共鸣,从而达到服从自己的功效。国内外学者已对西方政治语篇进行了较为详细地分析。本文从认知角度分析《人民日报》元旦社论中的概念隐喻,通过对文章中概念隐喻的分类和功能分析,探讨政治隐喻与时代和国家所处环境的关系,从分析时代和国家所处环境的变化中探究政治隐喻在语篇中所起的作用。
[Abstract]:Metaphor, as a common linguistic phenomen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human cognition, so it is widely used in political discourse to persuade the masses and resonate with each other. In order to achieve its own efficacy, scholars at home and abroad have made a more detailed analysis of western political discours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onceptual metaphors in the editorials of "People's Dail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gnition. Based on the classification and functional analysis of conceptual metaphors in this paper, this paper probes in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olitical metaphors and the environment of the times and countries, and probes into the role of political metaphors in discourse from the analysis of the changes in the circumstances of the times and countries.
【作者单位】: 东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吉林大学公共外语教育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6BYY0220406)
【分类号】:H0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张全生;中国隐喻研究十年综述[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晶;刘景霞;林俐;;从隐喻的角度分析语篇的衔接与连贯[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2 刘立香;刘德美;;体育新闻语篇的隐喻及功能探析[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3 史厚敏;空间介词语义延伸的认知阐释[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4 曾庆敏;;英语中的名词化隐喻及其语篇功能[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5 甘智敏;梁晓波;;英汉经济新闻中概念隐喻的对比研究[J];长沙大学学报;2006年04期

6 王萍;周桂君;;认知、审美与诗歌文本的陌生化[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7 邱志芳,林晓萍;名物化的语义特征和语篇功能[J];福建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公共安全研究;2004年04期

8 戴聪腾;张聪义;;“ON/SUR/上面”的意象图式与隐喻投射[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9 罗渊;毛丽;;从“狭义”到“广义”:中国修辞学研究转型及其学术意义[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10 刘云飞;雷卿;;交际过程中概念流利缺乏和多样性缺乏的隐喻性分析[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王仁强;;汉英词典词类标注与译义的对称性研究——兼评《ABC 汉英大词典》的词类标注与译义[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6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5年

2 庄丽媚;;当代语言哲学的隐喻研究及其意义[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高贞;;名词化与语法隐喻[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4 高军;;隐喻与英语学习词典中一词多义词汇的释义[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6年

5 王治敏;俞士汶;;n-n三字隐喻研究[A];中国计算技术与语言问题研究——第七届中文信息处理国际会议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志平;学校教育中的知识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2 陈向东;网络环境下的跨学科知识共享[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3 吕明臣;话语意义的建构:言语交际过程中主体的认知加工[D];吉林大学;2005年

4 刁生虎;生命哲思与诗意言说[D];复旦大学;2005年

5 朴珉秀;现代汉语方位词“前、后、上、下”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6 安兰朋;《说文通训定声》词义引申研究[D];安徽大学;2005年

7 李成军;现代汉语感叹句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8 戴忠信;外语言语交际能力形成过程:个体体验理论视角[D];北京师范大学;2004年

9 李遐;新疆维吾尔族学生汉语介词学习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10 李金兰;现代汉语身体动词的认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秦峰;对过去时态非过去用法的认知解读[D];西南交通大学;2004年

2 陈宁红;[D];浙江大学;2004年

3 陈颖辉;论体育隐喻在英文商业写作中的作用[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5年

4 洪烘;作为认知工具的隐喻及其在英语教学上的应用[D];上海师范大学;2005年

5 侯建波;英语主位对语篇连贯的促进作用[D];西北工业大学;2005年

6 胡佩迦;对《释名》的认知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5年

7 高丹;给予双宾语句探讨[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8 史丽艳;隐喻能力与交际能力关系的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9 王舒怀;20世纪90年代中国经济新闻话语变迁究[D];北京大学;2005年

10 龚玉苗;培养隐喻意识与扩展英语词汇的关系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5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云燕,张华英;当前隐喻研究的两种发展趋势[J];楚雄师专学报;2000年01期

2 郭翠;国外隐喻研究刍议[J];东方论坛;2000年03期

3 高莉莉;西方隐喻认知研究理论评介[J];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01期

4 李丛禾;论隐喻的关联性[J];福建外语;2000年03期

5 夏孝才,杨艳;隐喻的两种理论[J];甘肃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6 严世清;论关联理论的隐喻观[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7 束定芳,汤本庆;隐喻研究中的若干问题与研究课题[J];外语研究;2002年02期

8 束定芳;理查兹的隐喻理论[J];外语研究;1997年03期

9 杨成虎;隐喻解释的语义协调论[J];外语学刊;2000年04期

10 文旭,叶狂;概念隐喻的系统性和连贯性[J];外语学刊;2003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丽;;试以拟人概念隐喻解读经济话语[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0年07期

2 陈一睿;;隐喻、概念隐喻与词汇搭配[J];海外英语;2011年05期

3 李英瑞;;英语财经新闻中的概念隐喻研究[J];成功(教育);2011年10期

4 梁丹;;探析言语艺术的奇葩——隐喻及其应用[J];南阳理工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5 周树强;;国际商务信函的批评性话语研究[J];英语广场(学术研究);2011年Z5期

6 周静敏;;中美政治演讲中旅途隐喻的对比认知[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11年06期

7 陈慧;;英汉语中“火”的概念隐喻对比研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8 刘建慧;;从认知语言学视角下分析汉语颜色词“红”的概念隐喻[J];青春岁月;2011年14期

9 龚立民;;浅析汽车广告语篇中的隐喻[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10 吕婷;;英汉概念隐喻的文化认知对比分析[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维真;;跨文化概念隐喻和思维[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2 许峰;刘心全;;异曲同工:汉英通感的形成机制与认知阐释对比[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3 袁艳;;网络隐喻的认知性研究[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朱海燕;;Evaluating Temporal Metaphors[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5 王健坤;;从认知语言学和系统功能理论的视角对概念隐语的探究[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6 王俊;;简论空间概念隐喻[A];江西省语言学会第五届会员大会暨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7 陈明辉;;隐喻与认知——“义项排列”的新视角[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黄华;;从认知语言学视角分析诗歌创作的认知规律——以“思想之狐”为例[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9 宋纯;李斌;曲维光;陈小荷;;面向自动理解的汉语明喻句的可计算性考察[A];中国计算语言学研究前沿进展(2009-2011)[C];2011年

10 ;分组讨论[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晶银;汉韩情感概念隐喻对比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2 谢菁;基于认知语言学的中医病因病机概念隐喻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2年

3 王加林;香港回归前后香港政府施政报告对香港人身份的话语建构[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9年

4 黄洁;基于参照点理论的汉语隐喻和转喻名名复合词认知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5 唐树华;有些隐喻为什么不可能[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肖燕;时间的概念化及其语言表征[D];西南大学;2012年

7 李秋杨;汉英思考类动词语义的多角度考察[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8 李洁红;指示语的认知模型解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9 胡华芳;《人民日报》和《纽约时报》中北京奥运相关新闻的批评性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10 鲍志坤;情感的英汉语言表达对比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温巧枝;中美政治语篇中概念隐喻的对比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2 王婷;基于概念隐喻视角的诗歌语篇连贯分析[D];西安理工大学;2010年

3 柳超健;中美首脑政治演讲中概念隐喻对比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0年

4 叶狂;概念隐喻的系统性和连贯性[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5 沈姗姗;论概念隐喻与人的体验的关系[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陈伟伟;认知视角下《论语》的概念隐喻研究[D];西安工业大学;2011年

7 陈亮;概念隐喻在商务环境中的应用和含义[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4年

8 梁英吉;概念隐喻和概念整合的对比分析[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0年

9 高沅铭;中美主流新闻网站关于中国海军亚丁湾护航报道的概念隐喻对比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10 曹月新;政治语篇概念隐喻及其意识形态对比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59877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159877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500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