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感”辞格的离散—连续认知机制研究
本文选题:通感 切入点:离散—连续 出处:《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离散—连续认知机制是认知语言学一直探讨的领域。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人类通过与现实世界的互动和范畴化过程形成自己的原型范畴,然后又在原型范畴的基础上形成一些由原型范畴到边缘范畴发展的连续统一。只有以离散—连续的认知观来审视英语的"通感"修辞格,才能把握修辞维度中蕴涵的认知机制。在通感形成的人类感知的心理和生理的基础上,探究通感表达的相同相异之处,从而实现我们对英汉修辞手段的本质认知。
[Abstract]:Discrete-time and continuous cognitive mechanism is the domain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 In the process of understanding the world, human beings form their own prototype category through interaction and categorization with the real world. Then, on the basis of prototype category, it forms some continuous unity of development from prototype category to marginal category. Only a discrete-time and continuous cognitive view is used to examine the synaesthesia rhetorical devices in English. On the basis of the psychological and physiological perception of synaesthesia, we can explore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synesthesia expression, so as to realize our essential cognition of English and Chinese rhetorical devices.
【作者单位】: 哈尔滨师范大学西语学院;
【基金】:2010年黑龙江省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语言离散—连续认知方式在修辞维度的表征研究”(编号:11552084)的研究成果
【分类号】:H0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钱冠连;语言的离散性[J];外语研究;2001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方珠;论翻译与文化[J];安徽大学学报;2000年04期
2 蒋传和,王琼,孙伟;大学生就业意向的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3 杨成虎,钱志富;“隐我”与“显我”——王维与华滋华斯山水诗中人与自然关系的比较[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4 吴振兰;;浅谈文学翻译中形象思维的运用[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7期
5 宋佳;;长山群岛近代海洋口头文学研究[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11期
6 韩梅;王洪;;语言的纵向预设与召唤[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11期
7 李联社;试论影响图书分类认知的因素及对策[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8 范震威;诗可以爱──论爱情诗兼评《田秭援爱情诗选》[J];北方论丛;2000年01期
9 李洲良;钱学三境界[J];北方论丛;2001年03期
10 张晨;试论司马迁的《诗经》观——兼及《史记》与《诗经》之关系[J];北方论丛;2001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杨韵凝;;普通话水平测试员测评误差的情绪因素分析及调控策略[A];首届全国普通话水平测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2 胡范铸;;钱锺书中西文化交流思想论略[A];时代与思潮(3)——中西文化交汇[C];1990年
3 李佑发;梁承谋;魏高峡;;意志的研究现状及其在体育运动中的研究展望[A];第8届全国运动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4 袁恩培;张磊;;论包装设计中艺术通感的视觉传达[A];第十三届全国包装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5 张培锋;;诗与修道——论佛教对中唐以后中国诗观念的一种深刻影响[A];中国诗歌研究动态(第四辑)[C];2008年
6 刘丹;;音乐审美的共性与个性[A];全国高等音乐教育课程发展与教学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7 郭晓雯;;想象在音乐欣赏教学中的意义[A];全国高等音乐教育课程发展与教学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凯波;屈骚评论与汉代文学思想[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初春华;党的群众工作心理层面的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杨玲;林译小说及其影响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4 姜燕;汉语口语美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过晓;论作为中国传统绘画美学概念的“似”[D];南京艺术学院;2011年
6 林成堂;教师的感情表演规则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毛德胜;苏洵古文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8 王贵禄;高地上的文学神话[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9 李小豹;当代青年道德信仰论[D];中南大学;2011年
10 付瑛瑛;“传神达意”[D];苏州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志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2 邹建湘;基于离散性的英语歧义句认知机制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3 汤华;非智力因素与高中生英语口语水平的相关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廖翔;广告设计感性诉求的情感价值研究[D];湖南工业大学;2010年
5 卞杰;论钱钟书的“诱”“讹”“化”翻译观[D];江南大学;2010年
6 刘松江;论广告的情感诉求[D];南昌大学;2010年
7 马佳;卫浴水龙头造型的情感化设计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8 杨莹;“通感”在平面广告设计中的优势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9 胡鹏;《红楼梦》杨宪益英译本中习语翻译补偿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10 范书真;《聊斋志异》婚恋故事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钱冠连;语言全息律(纲要)[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年08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蔡玲;;通感的认知语言学阐释质疑[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2 李永芳;;转喻与隐喻的连续体现象与多义词的认知研究[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3 胡鸿;;原型理论视角下英语习语的解读[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9期
4 陈敢,郭剑;舒婷诗歌艺术浅探[J];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8年03期
5 陈敢,郭剑;舒婷诗歌艺术浅探[J];广西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3期
6 唐桂兰;通感:一种极具表现力的修辞格[J];皖西学院学报;1999年04期
7 唐燕萍;从通感看跨文化隐喻的相似性[J];南京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4期
8 李天紫;中英文诗歌中的通感意象[J];洛阳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9 彭雪华;浅析移就在中英文中的运用[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10 沈椿萱;陈,
本文编号:159878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15987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