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学论文 >

汉语演变过程中的韵律构词——基于性状指示词“许”历时形成的考察

发布时间:2018-03-12 14:18

  本文选题:性状指示词“许” 切入点:历时演变 出处:《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具有性状指示词性质的"许"是近现代汉语中一个特殊而重要的指示词,但其来源与形成迄今未得到合理的解释。通过调查我们发现,性状指示词"许"并非来源于单一途径,其形成也不能用"语法化"或"词汇化"来分析。"许"的源结构是魏晋以来的指示词"尔许"、"如许"及其所在的结构形式,"许"是"尔许"、"如许"及其所在结构形式在历时演变过程中受汉语韵律构词规则制约而形成的。性状指示词"许"的形成是历时层面上韵律构词运作的典型个案,这类研究对韵律构词学理论的推演或深入探讨也具有积极意义。
[Abstract]:"Xu" is a special and important deixis in modern Chinese, but its origin and formation have not been reasonably explained. 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we find that "Xu" of trait deixis does not come from a single way. The source structure of "Xu" is "er Xu", "such as" and its structure form, "Xu" is "er Xu", "such structure" and its structure. The form is formed by the rules of Chinese prosodic word formation in the process of diachronic evolution. The formation of the trait indicator "Xu" is a typical case of the operation of prosodic word formation at the diachronic level. This kind of research also has the positive significance to the prosodic word formation theory deduction or the thorough discussion.
【作者单位】: 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山东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基金】:山东大学自主创新项目“汉语空间词历时演变研究”(项目编号2012GN023) 山东省社科规划项目“历时演进视野下的汉语空间范畴研究”(项目编号13DWXJ09)
【分类号】:H1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胡敕瑞;;“尔许”溯源——兼论“是所”“尔所”“如所”“如许”等指别代词[J];汉语史学报;2002年00期

2 杨锦陈,杨玉芳;言语产生中的韵律生成[J];心理科学进展;2004年04期

3 王洪君;;汉语的韵律词与韵律短语[J];中国语文;2000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卫兵;;中文分词连写可行性考察[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2 杨慧;;现代汉语Vs较Vd多现于主宾位置的韵律成因[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3 王洪君;音节单双、音域展敛(重音)与语法结构类型和成分次序[J];当代语言学;2001年04期

4 于广元;;成语韵律漫议[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12年06期

5 吴为善;;汉语节律结构模式初探[J];对外汉语研究;2005年00期

6 崔四行;;离合词与核心重音[J];汉语学习;2008年05期

7 钱揖丽;荀恩东;;基于最大熵模型的汉语短语间停顿识别[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8年17期

8 曹剑芬;基于语法信息的汉语韵律结构预测[J];中文信息学报;2003年03期

9 钱揖丽;荀恩东;;基于标点信息和统计语言模型的语音停顿预测[J];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2008年04期

10 张和友;;汉语定中式复合词的生成及相关问题[J];励耘学刊(语言卷);2005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蔡莲红;王永鑫;杨鸿武;;韵律与语法、语义的协同处理[A];中文信息处理前沿进展——中国中文信息学会二十五周年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凤杰;汉英对比韵律系学中的若干问题[D];南开大学;2010年

2 方清明;现代汉语名名复合形式的认知语义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3 金星;听障儿童韵律词重音的声学特征及生成特征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王俊;现代汉语离合词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5 刘云;汉语篇名的篇章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6 姜美玉;汉语口误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7 俞理明;汉语缩略研究[D];四川大学;2002年

8 王茂林;普通话自然话语的韵律模式[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9 杨建国;基于动态流通语料库(DCC)的汉语熟语单位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5年

10 谢学敏;基于动态流通语料库(DCC)的流行语释义信息自动提取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韩钰;中高级水平留学生汉语作文中的韵律偏误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罗欢;“A_1+A_2”组合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3 沈彩云;“爱V不V”格式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4 赵冀;《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惯用语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5 钱兴;新闻标题的节律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6 刘志敬;《左传》单双音节同义动词的选择及原因考察[D];北京语言大学;2005年

7 林卫清;表空间方向的“V着”类介词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8 李铁范;现代汉语方式词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5年

9 李巍;从不确定性谈《边城》的翻译[D];长沙理工大学;2007年

10 朱明泉;语言知觉和产生与抓握运动的相互影响[D];浙江大学;2006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林茂灿 ,颜景助 ,孙国华;北京话两字组正常重音的初步实验[J];方言;1984年01期

2 颜景助;林茂灿;;北京话三字组重音的声学表现[J];方言;1988年03期

3 汪维辉;《世说新语》“如馨地”再讨论[J];古汉语研究;1996年04期

4 许洁萍,初敏,贺琳,吕士楠;汉语语句重音对音高和音长的影响[J];声学学报;2000年04期

5 周晓林,庄捷,于淼;言语产生中双词素词的语音编码[J];心理学报;2002年03期

6 江蓝生;;处所词的领格用法与结构助词“底”的由来[J];中国语文;1999年02期

7 端木三;;重音理论和汉语的词长选择[J];中国语文;1999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卓;;《古代汉语词汇学》指瑕——仅论汉语“词义的缩小”[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11期

2 吴叔尉;;英语俚语的历时演变与共时发展研究[J];琼州大学学报;2006年06期

3 石继成;;英语广告语篇中主导人称代词的历时分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4 金晓艳;;时间连接成分的历时演变和产生方式[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8年05期

5 朱霞;;“有”字的虚化历程[J];语文学刊;2008年20期

6 郑丽;;法律语言介词历时演变研究[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7 王天佑;;“与其”句式历时演变的规律及诱因[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8 梁冬青;“鼎”“镌”“锅”的历时演变及其在现代方言中的地理分布[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0年04期

9 李宗江;;副词“倒”及相关副词的语义功能和历时演变[J];汉语学报;2005年02期

10 林运运;;“把”的语法化过程及其机制[J];南方论刊;2007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邓慧蓉;;多重文化折射下的中国地名[A];黑龙江省语言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2 苏金智;;台港和大陆词语差异的原因、模式及其对策[A];语言文字应用研究论文集(Ⅰ)[C];1995年

3 胡士云;;说“爷”和“爹”[A];语言文字应用研究论文集(Ⅰ)[C];1995年

4 李韧之;;拓扑学理论框架下英汉语言模态的比较研究[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邹仁;;“了”、“却”的语法化以及“了”、“却”的替换[A];2007年福建省辞书学会第18届年会论文提要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沈叶露;释“叶”与“ST”[N];语言文字周报;2009年

2 刘丹青;开采民族语言研究“宝矿”[N];中华读书报;2008年

3 方铭;《黄钟大吕之音——古代辞赋的文本阐释》评介[N];吉林日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萍;湘西南汉语方言语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2 张燕来;兰银官话语音研究[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3年

3 田春来;《祖堂集》介词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4 徐朝红;中古汉译佛经连词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5 吴纪梅;汉语常用单音动词带宾情况的历时考察[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6 陈丽;汉语转折范畴的历时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7 刘芳;几组趋向动词演变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8 张庆庆;近代汉语几组常用词演变研究[D];苏州大学;2007年

9 陈芙;汉语方言否定范畴比较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10 董正存;汉语全称量限表达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文红;“穿着”类动词的历时演变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2 石文娟;“大半”和“多半”共时比较与历时演变[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3 蒋静;从“来/去”的历时演变看连词功能的产生[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4 杨琴;“责怪”类动词的历时演变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5 陈爽;近代汉语中指示代词“这/那”组合形式的历时演变[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6 王晓婷;汉语“恐惧”类动词的历时演变研究[D];山西大学;2013年

7 柯西钢;白河城关话语音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8 张佳音;是非问句之历时演变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9 汤洪丽;汉语正反问句的历时演变考察[D];苏州大学;2008年

10 董欣胜;《_Z音妙悟》音系及其流变[D];厦门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60193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160193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999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