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茶”、“茶叶”的出现与使用情况考察
本文选题:古代 切入点:茶 出处:《农业考古》2014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在古代表饮品"茶"义的词语中,单音词主要以"茶"为主,双音词主要以"茶叶"为主。其中词语"茶"的书写形式有两个,即"荼"与"茶",两者为古今字的关系,陆羽《茶经》以前均写作"荼",陆羽《茶经》以后逐渐被"茶"字代替。"荼"被"茶"代替,与"荼"在古代所承担的语义功能相对过多有关,也与陆羽及其《茶经》的影响密不可分。"茶叶"组合最初是一个词组,表"茶树叶子"之义,直至明代文献中"茶叶"才完全凝固成一个表"茶"义的双音词,"茶叶"一词的使用真正成熟时期是在清代。清至现代汉语中,单音词"茶"与双音词"茶叶"共同担负起表"茶"义的功能。
[Abstract]:Among the words representing the meaning of "tea" in ancient times, the monosyllabic word is mainly "tea", and the two-syllable word "tea" is mainly "tea". There are two forms of writing of the word "tea", that is, "tea" and "tea", which a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ncient and modern characters. Lu Yu's Tea Classic was written in full swing before, and Lu Yu's Tea Sutra was gradually replaced by the word "tea". "Tea" was replaced by "tea", which was related to the relatively high semantic function of "tea" in ancient times. It was also closely related to Lu Yu and his influence on the Cha Ching. The "tea" combination was originally a phrase that expressed the meaning of "tea leaves." It was not until the Ming Dynasty literature that "tea" completely solidified into a two-syllable word to express the meaning of "tea". The use of the word "tea" really matured in the Qing Dynasty, from the Qing Dynasty to the modern Chinese. The monosyllabic word "tea" and the double-syllable word "tea" jointly assume the function of expressing the meaning of "tea".
【作者单位】: 南京工业大学政治教育学院;
【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2012M521153) 浙江省博士后科研择优资助项目(项目编号:Bsh1202098) 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2013SJB740016) 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研究课题成果(项目编号:2013Z80)
【分类号】:H13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张鹏丽;陈明富;;古代涉“茶”义单音词历史考察[J];农业考古;2012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颖慧;;读《<篆隶万象名义>校释》札记[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4期
2 崔军民;;中国近代法律新词对古语词的改造[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3 陈徽;;从“学而时习”到“静坐穷理”——儒学的笃行精神及其在宋明理学中的弱化[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4 李梅训;简论欧阳修《诗本义》对《毛传》、《郑笺》的批评[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5 徐望驾;;《说文解字》注释语言常用词的语料价值[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6 王曦;;《玄应音义》碛砂藏系改动原文文字情况考察[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7 陈源源;;《大正藏》本《妙法莲华经释文》校勘十例[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8 周阿根;;任景述墓志录文校补[J];安徽史学;2011年04期
9 田志勇;叶少飞;;“西楚霸王”名号考略[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4期
10 邢蔚群;纪丹阳;;试论《管子》的“常”与“变”思想[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何华珍;;“退婴”探源[A];第六届汉语词汇语义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关祥可;;马泊六的典型代表——浅论《水浒传》中的王婆[A];水浒争鸣(第十一辑)[C];2009年
3 高文萍;;析蟾蜍画像所反映的汉人“不死”观念[A];大汉雄风——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一届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朱智武;;东晋南朝墓志俗字及其成因探析[A];汉唐社会经济与海盐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5 易志文;;《说文解字·虫部》中的同物异名和同名异物[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郑冰寒;陈瑶;;“Blog”译名问题探究[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许子滨;;从《左传》看《仪礼》的成书及其反映的时代[A];《春秋》三传与经学文化[C];2009年
8 姚小鸥;王克家;;《左传》“摄官承乏”解[A];《春秋》三传与经学文化[C];2009年
9 王帷韬;;《说文解字》叠文探微[A];2010年重庆市语言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0年
10 李玺;;略谈许慎受今文经学思想之影响[A];2010年重庆市语言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文辉;语言评价理论的价值哲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尉博博;春秋大都耦国政治现象剖析[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王用源;汉语和藏语复音词构词比较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胡志明;战国文字异体现象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5 郭国权;清代金文研究}湂諿D];吉林大学;2011年
6 崔明石;话语与叙事:文化视域下的情理法[D];吉林大学;2011年
7 张芳;汉语核心词“水”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8 武晓丽;汉语核心词“人”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9 马瑞;西北屯戍汉简文字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10 杜芝明;宋朝边疆地理思想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芦翠;东周时期齐国女性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何惠;嫦娥形象的生成和演变[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3 宋肖娜;《汉语大词典》瑕疵补正[D];湘潭大学;2010年
4 彭峥;《曾国藩全集·书信》谦敬婉词研究与《谦词敬词婉词词典》修订[D];湘潭大学;2010年
5 滕召梅;试比较苏轼与辛弃疾婉约词之异同[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6 张红;《仪礼》祭祀词语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0年
7 鲍树柏;古代汉语乐器名源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0年
8 王元梅;《虚字说》与《助字辨略》的比较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0年
9 唐洁;流浪方舟[D];江南大学;2010年
10 干艳娟;宫体诗创作题材研究[D];江南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林更生;;十之图是挂图吗——古茶书解读之十八[J];福建茶叶;2012年06期
2 王书耕;;陆羽及其《茶经》对发展茶文化的贡献[J];农业考古;1991年02期
3 沈金星;卢涛;龙明慧;;《茶经》中的生态文化及其在英译中的体现[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4年01期
4 雷杰龙;;《茶经》 茶的命名之书[J];普洱;2013年09期
5 赵大川,金启明;陆羽在余杭著《茶经》的依据——答《“苕,
本文编号:161678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16167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