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应音义》疑难词释疑
本文选题:玄应音义 切入点:方言 出处:《学术探索》2012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玄应音义》所释之词多为方俗词语,故本身不乏阙疑之处,加之一些词语在语言发展中渐趋消失,加重了我们阅读古代经籍的困难,因此对词条的深入解释至关重要。文章采用排比归纳和古文献与方言互证的方法,考释了"http://www.cnki.com.cn/"、""、"崒"、"棔、"四组词语,主要追寻其本义以此探明词源,或者纠正旧说从而理清其发展途径,因此不仅可以做到对该部佛典的订正补充,而且对阅读文学典籍、研究方俗词语以及大型辞典的编撰都有所裨益。
[Abstract]:Most of the words interpreted in Xuanying Yin are local and vulgar words, so there are no shortage of doubts in themselves. Moreover, some words are gradually disappearing in language development, which makes it more difficult for us to read the ancient classics. Therefore, it is very important to explain the terms in depth. By means of comparison induction and mutual proof between ancient documents and dialects,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four groups of words "http://www.cnki.com.cn/", "http://www.cnki.com.cn/", "Li", "Li", "Li", "Li", and mainly seeks to find out the etymology in order to find out the original meaning of the words. Or correct the old theory so as to clarify its development path, so that we can not only complete the revision of the Buddhist scripture, but also help to read the literary classics, study the popular words and phrases, and compile the large dictionary.
【作者单位】: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分类号】:H131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裴文;语言流变过程状态的时空观解释[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2 李梅训;简论欧阳修《诗本义》对《毛传》、《郑笺》的批评[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3 蒋重跃;说“禅”及其反映的王朝更替观[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4 何元国;孔子的“仁”和亚里士多德的“友爱”之比较[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5 庞慧;“榐”与“y贰奔繹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6 雷莉;《国语》单音节实词同义关系的格式与形成原因探讨[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7 高更生;刚性与柔性相结合的原则──谈规范型字书的编纂[J];辞书研究;2000年02期
8 金春梅;“但”字小议[J];东方论坛;2005年03期
9 武建宇;敦煌变文校读偶得[J];敦煌研究;2003年01期
10 闫晓君;;汉初的刑罚体系[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何华珍;;“退婴”探源[A];第六届汉语词汇语义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于昕;;苏辙《诗集传》文字校勘举例九则[A];第七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二)[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程勇;汉代经学视野中的儒家文论叙述[D];复旦大学;2003年
2 张小平;近代汉语反语骈词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3 景盛轩;敦煌本《大般涅i镁费芯縖D];浙江大学;2004年
4 张小艳;敦煌书仪语言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5 季琴;三国支谦译经词汇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6 彭华;阴阳五行研究(先秦篇)[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7 章小谦;传承与嫁接:中国教育基本概念从传统到现代的转换[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8 刘宝义;阴阳五行原理与藏象经络实质初探[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4年
9 钟如雄;汉字转注系统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10 胡晓华;郭璞注释语言词汇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叶太青;屏南代溪话音系[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2 薛永刚;《说文解字》小篆异体字初探[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3 李昊;《焦氏易林》词汇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4 蒋莉;楚秦汉简标点符号初探[D];四川师范大学;2004年
5 杨建军;《三国志》常用反义词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4年
6 罗红胜;《说文解字》与清代书法篆刻艺术[D];首都师范大学;2004年
7 王智群;颜师古注引方俗语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8 马元丽;《说文字原》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
9 刘黎;先秦否定副词“不”、“弗”之比较[D];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
10 张秋霞;徐锴论《说文》形声字亦声字为会意字及形声字为亦声字考辨[D];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师为公;铜山方言若干词语探源[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年01期
2 崔荣昌;编地方志中有关方言志的几个问题[J];文史杂志;1986年03期
3 阿尔斯兰·阿不都拉;现代维吾尔语哈密方言初探[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年02期
4 黄尚军;蜀方言、麻城话与成都话[J];文史杂志;1992年06期
5 陈淑静;;平谷方言的两种构词方式[J];方言;1992年04期
6 李梅;隆昌方言表示形容词程度的几种方法[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1993年01期
7 张玉来;;方言音韵学研究小史[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3年01期
8 丁石庆;达斡尔语方言成因试析[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03期
9 李云兵;贵州省望谟县油迈瑶族所操语言的归属问题[J];语言研究;1997年02期
10 张仁波;榕江方言与普通话的差别及辨证[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庆祜;;略说“方言与普通话之争”[A];语文现代化论丛(第七辑)[C];2006年
2 ;会议纪要[A];语文现代化论丛(第七辑)[C];2006年
3 焦启明;;成绩斐然 任务犹艰[A];语文现代化论丛(第七辑)[C];2006年
4 朱元富;;武定县彝族语言文字濒危趋势和对策研究[A];滇川黔桂四省(区)毗邻县第二届彝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5 王玲玲;;普通话口语交际网校构建设想[A];语文现代化论丛(第七辑)[C];2006年
6 许长安;;台湾的语文政策沿革及语文使用现状[A];语文现代化论丛(第七辑)[C];2006年
7 李宇明;李开拓;;在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第八次学术会议上的讲话[A];语文现代化论丛(第八辑)[C];2008年
8 曹先擢;;谈谈普通话异读词审音——庆祝《汉语拼音方案》颁布50周年[A];语文现代化论丛(第八辑)[C];2008年
9 ;会议倡议书[A];语文现代化论丛(第七辑)[C];2006年
10 袁钟瑞;;当前推普形势估计——写在推广普通话工作50周年[A];语文现代化论丛(第七辑)[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曾星翔;巴中方言与湖广填川[N];巴中日报;2009年
2 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中国语言文字网 中国教育报文化社会部;在我国方言还需要“保卫”吗?[N];中国教育报;2005年
3 林 浩;魅力方言,你该“说”向何方[N];济南日报;2004年
4 教育部副部长、国家语委主任 袁贵仁;关于如何处理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与方言、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以及与外国语言文字的关系[N];语言文字周报;2005年
5 本报记者 王乐;“海派清口”难引孩子共鸣[N];文汇报;2009年
6 肖克凡;消逝的方言[N];天津日报;2004年
7 ;方言时尚与地方色相[N];中国文化报;2003年
8 特约记者 邵全臻;普通话与方言能否和平共处[N];社会科学报;2005年
9 文静;有多少方言正在消失[N];中华新闻报;2007年
10 记者 苏雁;苏州确定6位方言发音人[N];光明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文胜;处州方言的地理语言学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4年
2 崔淑慧;山西北区方言语音研究[D];暨南大学;2004年
3 吴为民;汉语性别词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4 Pawel Matulewicz(帕维尔·玛突来维切);吴语瓯江方言韵母演变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5年
5 汪如东;汉语方言的语音差异对修辞的影响[D];复旦大学;2003年
6 彭泽润;衡山南岳方言的地理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7 邱尚仁;方言特殊语汇与民族传统文化[D];厦门大学;2003年
8 马彪;汉语状态词缀及其类型学特征[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9 郭风岚;宣化方言变异与变化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5年
10 于建华;《集楙》及其词汇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建伟;临沂(相公)方言语法研究[D];苏州大学;2004年
2 周建国;唐洋方言研究[D];苏州大学;2001年
3 萧九根;八都方言研究[D];广西大学;2001年
4 王霜;大长山方言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4年
5 陈昌霞;射阳方言语法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6 姜莉芳;居都仡佬语调查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7 王晓斌;阜宁方言调查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8 黄碧云;双峰方言“把”字句研究[D];暨南大学;2004年
9 王志勇;弋阳方言语音研究[D];南京大学;2005年
10 季春红;如东方言的描写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165098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16509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