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创新:国外理论之于汉语的解释和应用——《汉语移动域框架语义分析》述评
本文选题:语义分析 切入点:域框架 出处:《外语研究》2012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正《汉语移动域框架语义分析》,周领顺著,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第1版。1.前言国外的某些理论、概念和方法在用于解释汉语并进一步服务于汉语的应用目标时常捉襟见肘,而周领顺新著《汉语移动域框架语义分析》则是在借鉴国外框架语义学理论和英语框架网络(FrameNet,FN)实践的基础上,充分考虑汉语的
[Abstract]:"semantic Analysis of the Framework of Chinese Mobile Domain." Zhou Zanliang, Beijing: social Sciences Literature Publishing House, 1st Edition, 2012. Some theories in the foreword, Concepts and methods are often overstretched in the purpose of interpreting Chinese and further serving it. Zhou Zhangshun's new book "semantic Analysis of Chinese Mobile Domain frame" is based on the theory of frame semantics abroad and the practice of English frame Network frame NetFN.
【作者单位】: 华东师范大学;上海海事大学;
【分类号】:H030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赵秋野;;俄罗斯心理语言学研究创新的启示[J];外语学刊;2007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伟;现代汉语欧化与翻译策略之综合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冠华;;处宾动趋结构初探[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5年04期
2 冯志伟;;从格语法到框架网络[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3 易绵竹;从计算语言学角度看语义角色问题[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98年04期
4 由丽萍,范开泰,刘开瑛;汉语语义分析模型研究述评[J];中文信息学报;2005年06期
5 袁毓林;;语义角色的精细等级及其在信息处理中的应用[J];中文信息学报;2007年04期
6 潘艳艳;框架语义学:理论与应用[J];外语研究;2003年05期
7 袁毓林;论元角色的层级关系和语义特征[J];世界汉语教学;2002年03期
8 沈家煊;现代汉语“动补结构”的类型学考察[J];世界汉语教学;2003年03期
9 袁毓林;一套汉语动词论元角色的语法指标[J];世界汉语教学;2003年03期
10 程琪龙;;语义框架和认知操作[J];外语教学;2007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刘学惠;;基于框架语义学的同义词辨析及其在词典编纂中的应用[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2 刘开瑛;由丽萍;;汉语框架语义知识库构建工程[A];中文信息处理前沿进展——中国中文信息学会二十五周年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由丽萍;构建现代汉语框架语义知识库技术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丁萍;;通过语义分析初探“和”的心理学意涵[J];群文天地;2011年12期
2 郭琼;罗雪红;;隐喻视角下的网络新词“晒+X”语义分析[J];华中人文论丛;2011年01期
3 刘烨;;预设否定副词“白”和“瞎”的主观性语义分析[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11年02期
4 靳铭吉;;даже与“连……都/也”的语义与交际功能[J];外语学刊;2011年04期
5 郭曙纶;吴颖;任倩倩;;“长”与“久”的语义分析及其他[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6 熊文菊;;“给”字句的构句机制及情景语义分析[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1年07期
7 ;《现代语文》(下旬刊)栏目简介及来稿须知[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1年08期
8 项敏;李江华;;浅议语义预设及语用预设[J];成功(教育);2011年07期
9 陈敏;;从三个平面分析“X奴”[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10 武艳超;;从“烧芯”窥视语用幽默之语音隐喻机制[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潘新玲;;我的地盘——表总括的“都”的语义分析及其左邻右舍的限制[A];2007年福建省辞书学会第18届年会论文提要集[C];2007年
2 王美娟;;矛盾修辞法的语言学研究[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李斌;陈小荷;;汉语褒贬词语的褒贬指向问题初探[A];第四届全国学生计算语言学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8年
4 朱楚宏;;成语“差强人意”的语义分析及动态规范[A];第四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时达明;林鸿飞;;基于内容相关度和语义分析的Blog热点话题发现[A];内容计算的研究与应用前沿——第九届全国计算语言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6 胡瑞娜;;当代反实在论的语义分析走向[A];全国外国哲学学术研讨会——纪念“芜湖会议”暨“两学会”成立30周年论文集[C];2008年
7 殷晓芳;;回忆性叙事叙述主体分裂的认知语义分析[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8 吴泓;;小议“零X”一族[A];黑龙江省语言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9 马红妹;齐璇;王挺;陈火旺;;汉英机译系统ICENT中主语省略句的处理[A];第一届学生计算语言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10 张蕾;周明全;;一种汉语句子语义分析的新方法[A];中文信息处理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中国语言学理论的发展方向[N];光明日报;2002年
2 陈丽萍;从多义短语入手讲授短语的结构类型和层次分析[N];语言文字周报;2010年
3 史金生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现代汉语描写语法》:百年汉语语法成果的全面总结[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平;汉语部分句式的形式语义分析[D];北京语言大学;2005年
2 由丽萍;构建现代汉语框架语义知识库技术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3 姜红;与陈述、指称相关的现代汉语语法现象研究[D];苏州大学;2007年
4 洪淼;现代汉语连动结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5 申敬善;现代汉语“在”字句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6 张明辉;认知类动词及相关句式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7 于屏方;动作义位释义的框架模式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6年
8 吴恩锋;基于经济报道标题语料库的概念隐喻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9 王小海;‘义项’的解读[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6年
10 周日安;名名组合的句法语义研究[D];暨南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明芹;AB式象声词的重叠形式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2 阮贵义;汉语借用动量词及相关问题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3 简榕蓉;现代汉语动词计量的语义分析及教学策略[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4 冀婷婷;法律语言模糊性的语义学和语用学视角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5 夏惠敏;借代的形式与语义限制及认知心理机制探析[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6 彭笠;《孟子》连词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7 段福德;《史记》方位短语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8 董翠红;《搜神记》宾语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9 徐梦云;对汉语‘立’的认知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10 孙瑞;副词“在”与助词“着(·zhe)”的语义分析[D];广西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65139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16513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