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中的语用学思想阐释——谦卦中的礼貌观解读
本文选题:《易经》 切入点:谦卦 出处:《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1期
【摘要】:针对《易经》六十四卦中"谦卦"所蕴含着的礼貌内涵进行探讨,进而基于汉语本土文献回应国际语用学界"解放语用学"的呼声。结果发现,谦卦中蕴含着丰富的礼貌内涵,并且在卦象、爻辞和象辞三个维度表现出像似性、系统性和全息性特征,最终表现出西方礼貌思想所不可比拟的先进性与超越性。文章认为,具有汉语民族化特色的本土文献研究将会在"语用学解放"的谋划进程中找到自身的用武之地。
[Abstract]:This paper probes into the politeness connotation in the hexagram of the Book of changes 64, and then responds to the call of "liberating pragmatics" in the international pragmatics based on the Chinese local literature.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are rich connotations of politeness in the hexagram. And in the three dimensions of hexagram image, line words and iconograph, they show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conicity, systematicness and holography, and finally show the advanced nature and transcendence which are incomparable to western politeness thought. The study of native literature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nationalization will find the opportunity to exert one's ability in the process of pragmatic emancipation.
【作者单位】: 哈尔滨工程大学外语系;
【基金】:201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12YJC740077) 2013年度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13YJA740078) 2013年中央高校基础科研项目资助(HEUCF131202) 哈尔滨工程大学研究生精品课建设项目资助
【分类号】:H131;B22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欧阳维诚;试论《易经》的社会意义[J];湖南社会科学;1991年02期
2 何自然;语用学方法论刍议[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99年04期
3 吴钧;;论理雅各的《易经》英译[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1期
4 文旭;追溯语用学的思想——语用学思想史探索之一[J];外语教学;2003年03期
5 刘瑜;;反语的语用修辞学解读[J];外国语文;2013年S1期
6 顾曰国;礼貌、语用与文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2年04期
7 张东方;卢卫中;;名量词的认知理据:基于象似性的汉英对比研究[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3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曾文雄;;中西语言哲学“语用学转向”新解[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4期
2 朱小美;阚智文;;顺应性理论对礼貌的构建[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3 卢志宏;礼貌与文化[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4 程凌云;;“面子论”与大学英语课堂气氛营造[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5 王勇;英汉礼貌的语用与文化价值差异[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6 吴桂霞;冗余现象与听力理解[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7 余玉萍;;汉语称赞语回应的语用顺应性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8 王晓卉;;英汉形式与意义不一致的文化语用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9 陈锋;;两性话语差异和礼貌策略[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10 张宏国;;白谎语言策略的顺应性解释[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海云;;沉默的法律语用对比研究[A];边缘法学论坛[C];2005年
2 梁志坚;;礼貌原则与外贸英语函电的语气[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4年会交流论文文集[C];2004年
3 姚文勇;;格赖斯会话含义理论批判——合作原则不必是原则(英文)[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4 林敏;;普遍性与个性——礼貌原则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应用[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5 刘颖晴;;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迁移与语用失误以及对外语教学的启示[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项秀珍;;论礼貌的相对性及其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表现[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7 郝彦;;浅析消极言语现象[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8 胡卫平;曹玮玮;;从英汉文化对比的角度看“合作原则”的跨文化相对性[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芹芹;汉语恭维回应语的社会语言学变异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龙翔;中国英语学习者言语交际中语用失误之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张俊;对《红楼梦》中称呼语的所指和意图的研究:认知语用视角[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杨雪莲;传播学视角下的外宣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卢玉卿;文学作品中言外之意的翻译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刘鹏;疑难案件中法律裁判的规范性来源[D];吉林大学;2011年
7 卓立;历史相对主义的脉络[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张丽;量子测量中的多世界解释理论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9 詹碧文;现代汉语报纸新闻语言证据范畴考察[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10 蒋曦;作为“对象”的价值[D];复旦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吕梦甜;汉英称谓语对比研究与翻译策略[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应丽娜;中国青年拒绝策略语用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张静;《红楼梦》中的礼貌现象及其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4 任芝;请求言语行为的俄英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崔有为;以利奇和顾曰国为代表的英汉礼貌原则比较研究及其对跨文化交际的启示[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6 彭Z,
本文编号:165810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1658102.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