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性、隐性学习视野下认知派与社会文化派之比较
本文选题:认知派 切入点:社会文化派 出处:《外国语文》2012年02期
【摘要】:从二语习得中的显性与隐性学习入手,分析了认知派与社会文化派的异同及优劣;探讨了两种理论对二语习得教学的启示意义,提出了以启发式教学为核心,以"辅助"和"互动"学习为双翼,建构动态平衡学习模式的设想。这对完善学习机制、提升外语教学水平具有一定的理论及实践意义。
[Abstract]:From the two language acquisition of explicit and implicit learning of the cognitive analysis of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school and social culture school and discusses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significance of the two kinds of theories of two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teaching, put forward to the heuristic teaching as the core, with "auxiliary" and "interactive" learning for the wings, construct dynamic balance idea of learning this model. To improve the learning mechanism, has a certain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enhance the level of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作者单位】: 重庆三峡学院外国语学院;
【基金】:重庆三峡学院科研重点项目(编号10ZD-09);重庆三峡学院创新团队建设计划资助
【分类号】:H0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刘姬;;Atkinson的二语习得社会认知视角及其启示[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2 江进林;;显性学习与隐性学习之争[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3 魏梅;;系统-理论教学与动态评价述评[J];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11年04期
4 文秋芳;;评析二语习得认知派与社会派20年的论战[J];中国外语;2008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永兵;;西方二语习得理论研究的两种认识论取向——对我国外语研究的启示[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2 孟宏;;最近发展区理论在国内的应用现状与思考[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3 高瑛;;认知与社会文化视域下的课堂互动话语研究述评[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09年04期
4 刘姬;;Atkinson的二语习得社会认知视角及其启示[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5 许先文;;具身认知:语言认知研究的跨学科取向[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6 罗海燕;;基于CL和SA相结合的英语阅读教学的实证研究[J];滁州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7 李倩;;英语课堂学生话语研究综述[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2年03期
8 张凤娟;刘永兵;;社会认知主义视角对二语习得研究的启示[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9 丁毅伟;;基于图式理论的阅读理解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年11期
10 李胜华;;关键期前后二语习得本质的变异[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09年06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王颖;中国英语学习者参与下的网络对话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9年
2 魏国防;高中学生英语写作错误分析[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3 吴红倩;英语学习者美文反思写作中的语言发展探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1年
4 曹惠;阅读与反思:读者与作者对话的个案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1年
5 刘思彤;成就目标动机对初中学生英语成绩的影响[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菊;熊宜勤;;论对话教学的交往性特征[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2 曾继耘;;论差异共享的课堂教学策略[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3 郭秀艳;内隐学习研究综述[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年01期
4 刘略昌;黄斐;;被忽视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功能[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5 史正永;陈开顺;;隐性/显性注意区分及其语言学意义[J];外语研究;2007年03期
6 顾琦一;;隐性知识、显性知识及其接口之争[J];外语教学;2005年06期
7 桂敏;;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与语言输入、输出在二语习得中的作用(英文)[J];Teaching English in China;2006年04期
8 马俊波;;社会文化理论及二语习得研究的社会文化视角[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9 高海英 ,戴曼纯;中国学生英语关系从句外置结构的习得——显性教学与隐性教学实证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年06期
10 韩宝成;;动态评价理论、模式及其在外语教育中的应用[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9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郭志斌;论外语教学的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能力培养[J];衡水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2 文秋芳;;评析二语习得认知派与社会派20年的论战[J];中国外语;2008年03期
3 阮礼义;写作教学发展方向:显性与隐性内容的统一[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5期
4 陈文凯;英汉语说明性因果关系表达法对比[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5 张智宏;交际语言中的显性与隐性文化因素[J];北方论丛;1999年06期
6 乐眉云;自然发生论:语言习得新理论[J];外语研究;2003年04期
7 郭培方;语言获得:先天与后天[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9年01期
8 周静;递进的逻辑语义基础及相关问题[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年10期
9 周红;;对外汉语教学情境的立体化探讨[J];语言文字应用;2006年04期
10 卿崧;;忠实与叛逆的辩证统一——论翻译中忠实标准的兼容并蓄[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7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徐剑;;当代翻译研究的显性与隐性转向[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吕佳;广州街景区导游普通话培训别出心裁[N];江南游报;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杨雨寒;二语习得中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对于中介语发展之相互依存性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5年
2 常芳;第二语言学习中的显性学习方式[D];吉林大学;2004年
3 张娜娜;阅读中的第二语言词汇附带习得[D];天津师范大学;2005年
4 徐楠;第二语言学习者个体差异以及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的差异教学[D];上海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67292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16729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