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经翻译中“文质之争”的中国诗学阐释
本文选题:佛经翻译 切入点:“文质之争” 出处:《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5期
【摘要】:历史上佛经翻译活动中出现的"文质之争"就表象而言,是关于如何译经的方法论之争,但从实质来看却是中国古代诗学延伸至佛经翻译领域的表现,故其具有鲜明的中国古代诗学之特点,蕴含深邃的中国文学之道和伦理思想。阐释这两个特点有助于我们完整解读"文质之争"这一存在背后的存在。
[Abstract]:In terms of appearance, the dispute of literary quality in the translation of Buddhist scriptures in history is a methodological dispute about how to translate the scriptures, but in essence it is the manifestation of the extension of ancient Chinese poetics to the field of Buddhist scriptures translation. Therefore, it has the distinct characteristics of ancient Chinese poetics, and contains profound Chinese literature and ethical thoughts, which can help us to interpret the existence of the existence of "the dispute of literary quality".
【作者单位】: 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分类号】:H05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张春柏;陈舒;;从“文质之争”看佛经翻译的传统[J];国外外语教学;2006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文蕾;;《聊斋志异》侠义主题论[J];蒲松龄研究;2009年04期
2 庄华峰,王建明;安徽古代沿江圩田开发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3 李华华;;从“道”的演变看三教融合[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6期
4 刘克;;汉代画像石中的佛教环境生存智慧[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6期
5 汪高鑫;;论汉代公羊学的大一统思想[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5期
6 李霞;;论皖江佛教传播中心与文化特质的变迁[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7 王莉;;汉乐府挽歌歌辞考论[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8 陆晓华;论刘宝楠《论语正义》的训诂方法及特点[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9 李和平;;略论古代西域文化对汉语的影响[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10 陈立柱;;刘知几史学变革观研究[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冯全功;;职业翻译能力与MTI笔译教学规划[A];全国首届翻译硕士(MTI)教育与翻译产业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王鹏;;浅谈对培根论述文体的翻译的忠实性及原作风格的再现——评价of marriage and single life两个中文译本[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六辑)[C];2010年
3 苏启敏;;明清之际实学的课程知识论[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4)——中国学科教学与课程教材史研究[C];2009年
4 孙开泰;;从《管子》研究看郭沫若对新史学的贡献[A];郭沫若史学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2年
5 彭辉;;从多维视角为文学翻译中的“误读”正名[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许春翎;;多元系统理论视阈下译者翻译策略的选择——以清末闽籍翻译家严复、林纾译作探析其解释力[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7 夏贵清;;大翻译家翻译有多快?——兼评250—300[A];贵州省翻译工作者协会第6届会员代表大会暨2007年翻译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8 周志光;;林译《黑奴吁天录》中的民族文化意识分析[A];2010年贵州省外语学会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9 秦进才;;《春秋繁露·止雨》“二十一年”探微[A];董仲舒与河北历史文化研究[C];2007年
10 黄人二;;《论语·雍也》篇“齐一变至於鲁”章与上博藏简《子羔》之编联问题[A];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一辑)[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娟;理论旅行:吸收与变异[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陈怡;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汉译英能力与文本测试评分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杨雪莲;传播学视角下的外宣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冯军;论外宣翻译中语义与风格的趋同及筛选机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邢培顺;曹植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6 刘宝春;南朝东海徐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7 史兵;唐代长安城军事防御体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罗骧;慧远与东晋佛教的变迁[D];南开大学;2010年
9 范江涛;驳杂与务实:《抱朴子外篇》政治思想新研[D];南开大学;2010年
10 王伟;《吕氏春秋》体道和治道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平;方干及其诗歌论稿[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张博;唐代艺伎与唐声诗的传播[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高世江;论两汉士人风貌及文学精神的嬗变[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张琳琳;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在政治语篇中英翻译中的应用[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王平;论重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朱姗姗;形神兼备[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王经芹;中西义利观及其对外交政策影响的比较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金帅;论译者主体性[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9 陈玉大;奈达功能对等理论与政论文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10 杜韵莎;试论中国俄语专业翻译教学体系[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海生;金娇;;佛经翻译对后世翻译活动的影响[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2 刘北辰;;浅析唐代西行高僧义净及其佛经翻译[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03期
3 饶梦华;;勒菲弗尔对中国佛经翻译的误读[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4 刘笑千;;佛经翻译中的“文质之争”[J];宜宾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5 赵洋;;浅谈佛经翻译与西学翻译之差别[J];青年作家(中外文艺版);2010年10期
6 李劲超;;佛经翻译对汉语词汇的影响[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1期
7 何慧敏;;试论佛经翻译对中国文化的影响[J];东岳论丛;2008年02期
8 田玲;;佛经翻译中的读者观照及其影响[J];齐鲁学刊;2008年06期
9 徐嘉媛;;浅析佛经翻译对中国语言的影响[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10 乔影;;佛经翻译在中国翻译理论中的意义和地位[J];飞天;2011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任东升;刘艳春;张在钊;;圣经汉译与佛经翻译比较研究[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任东升;;《圣经》汉译与佛经翻译比较研究[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梁晓虹;;佛经翻译对现代汉语吸收外来词的启迪[A];语言文字应用研究论文集(Ⅱ)[C];2004年
4 王英姿;;译名研究述评[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5 雍和明;;试论中国双语辞典的源流[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6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5年
6 朱庆之;;语言接触和语言变异——佛教汉语研究的新视角[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多元文明冲突与融合中语言的认同与流变”外国语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7年
7 孙坤;;中国古代佛经译论中的对比语言学思想[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8 吕佳擂;任东升;;如何确定翻译家的国别归属[A];译学辞典与翻译研究——第四届全国翻译学辞典与翻译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8条
1 黄宝生;佛经翻译的启示[N];中华读书报;2003年
2 杜冬;菩提树下论译道[N];文艺报;2011年
3 唐瑾;《中国翻译通史》演绎翻译三千年[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6年
4 唐瑾;跨越三千年的翻译通史[N];中华读书报;2006年
5 朱振武;中国翻译文学:从经世致用到文化消费[N];人民日报;2010年
6 吉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韩振宇;论“和而不同”的跨文化翻译策略[N];光明日报;2009年
7 本报记者 潘启雯 陈静;中国翻译60年:与文明同行[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8 查明建 上海外国语大学文学研究院;文化翻译与翻译文化[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贺爱军;译者主体性的社会话语分析[D];苏州大学;2012年
2 冯雪俊;西夏文《大方广佛华严经·十定品》译释[D];陕西师范大学;2013年
3 李明龙;《续高僧传》词汇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4 朱献珑;译学范式转换视域下的译者主体性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5 张烨;支谶译经“构词法”及“造词法”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6 王英鹏;跨文化传播视域下的翻译功能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7 牛顺心;汉语中致使范畴的结构类型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8 那加才旦;古代藏语文研究(7-11 A.D.)[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9 黄娜;南北朝译经疑问句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10 姜兴鲁;竺法护译经感觉动词语义场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何丹丹;论佛经翻译与中国文化[D];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
2 姜士绅;价值论视阈下解读中国古代佛经翻译[D];中国石油大学;2011年
3 丁聆;对中国古代佛经翻译异化策略的描述性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6年
4 盛文辉;意识形态对佛经翻译的操纵[D];中南大学;2006年
5 汤富华;从功能语言学视角论翻译对意识形态的影响[D];湘潭大学;2008年
6 喻湘波;论佛经汉译对汉语的影响[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7 李志华;谈“文质之争”及其对中国翻译学建设的意义[D];中国石油大学;2007年
8 姜春兰;论鸠摩罗什的佛经翻译理论与实践[D];天津理工大学;2007年
9 王燕;魏晋南北朝训诂与“三教”互促发展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8年
10 张青青;赞助人系统之操纵与反操纵[D];西南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67946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16794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