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学论文 >

现代汉语指示代词原型范畴分析的句法、语义依据及功能表现

发布时间:2018-03-31 18:37

  本文选题:指示代词 切入点:原型范畴 出处:《兰州学刊》2012年10期


【摘要】:现代汉语指示代词是一个原型范畴,内部成员的地位不平等,有典型成员和非典型成员之分。作主要句法成分能力的高低是区分典型指示代词和非典性指示代词的句法依据,使用频率高低是区分指示代词典型成员和非典型成员的另外一个依据。现代汉语指示代词的原型范畴分类还有语义依据及功能表现。现代汉语指示代词在语义上表示实体概念这一属性在不同的指示代词中体现的程度有差别,不是匀质的,这是对指示代词进行原型分析的语义依据现代汉语指示代词的原型范畴分类还有语义依据及功能表现。。现代汉语指示代词的功能表现为语体分布、是否二分、语篇衔接及语气、口气等方面。
[Abstract]:The modern Chinese demonstrative pronoun is a prototype category, the status of the internal member is not equal, there are typical members and atypical members. The ability to be the main syntactic component is the syntactic basis to distinguish the typical demonstrative pronoun from the SARS demonstrative pronoun. The frequency of use is another basis for distinguishing typical and atypical members of demonstrative pronouns. The classification of prototype categories of demonstrative pronouns in modern Chinese also has semantic basis and functional performance. The degree to which the attribute of representing the entity concept is reflected in different demonstrative pronouns, Not homogeneous, this is the semantic basis for prototype analysis of demonstrative pronouns according to the classification of prototype categories of modern Chinese demonstrative pronouns, and the semantic basis and functional performance ..The functional expression of modern Chinese demonstrative pronouns is stylistic distribution, whether dichotomous or not. Cohesion and mood, tone, etc.
【作者单位】: 南通大学文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外国人习得汉语相似词语的认知研究》(项目编号:07BYY034)资助 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基于原型范畴理论的现代汉语指示代词研究》(项目编号:2012SJB740026)资助
【分类号】:H14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戴云;;“V+P+Np”结构的再认知和处理模式[J];北方论丛;2010年04期

2 崔显军;;试论“所有”与“一切”的异同[J];世界汉语教学;2007年04期

3 张德岁;唐爱华;;汉语主语和宾语的界定[J];宿州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4 萧国政;汉语量词“把”的意义、分类及用法——面向第二语言教学的认知解释与功能研究[J];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4年01期

5 袁毓林;词类范畴的家族相似性[J];中国社会科学;1995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姜红;;具体名词和抽象名词的不对称现象[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2 陈红燕;;基于对外汉语教学的“用”字介词框架分析[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3期

3 周四贵;;《马氏文通》的介词理论及其发展[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4 胡德明;;从反问句生成机制看“不是”的性质和语义[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5 熊仲儒;;汉语等同双宾句与等同范畴[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6 陈敏;;现代汉语助词“着、了、过”的演变——兼从“着、了、过”的历史演变看“形容词+动态助词”现象[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3期

7 张明友;;“已经”语法意义新探——对外汉语教学中引发的思考与探询[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6期

8 王琳;;方位词研究综述[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6期

9 李美妍;;先秦汉语特指式反问句[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10期

10 朱文豪;;汉语心理动词研究现状综述[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王仁强;;汉英词典词类标注与译义的对称性研究——兼评《ABC 汉英大词典》的词类标注与译义[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6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5年

2 杨万兵;赵燕;;PSC评分体系的原型理论阐释[A];第二届全国普通话水平测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3 钟明荣;谢双园;;古今介词类型之比较研究[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4 朱晓军;;量词分类小议----兼谈“量词”英译问题及英汉对比[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颜伟;亢世勇;;基于语料库的现代汉语新词语动词语法特征的研究[A];第一届学生计算语言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6 周丽娟;张坤丽;袁应成;昝红英;;基于规则的现代汉语连词用法自动识别研究[A];第五届全国青年计算语言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7 武宏琛;;现代汉语疑问代词非疑问用法研究述评[A];第五届北京地区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唐树华;有些隐喻为什么不可能[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徐莉娜;翻译中句子结构转换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吴善子;汉韩反诘语气副词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刘春兰;《训世评话》语法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李秉震;汉语话题标记的语义、语用功能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郭红;基于第二语言教学的汉语语气范畴若干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董正存;汉语全称量限表达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孙爱玲;汉语、印尼语限定性与描写性状语对比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9 彭懿;英汉肤觉形容词的认知语义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10 龙又珍;现代汉语寒暄系统研究[D];武汉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淼;最简方案下附加语的移动合并及其位置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赵桂阳;现代汉语“不是X的X”结构考察[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刘敏;“难不成”的衍生过程[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顾倩;现代汉语否定副词“不”“没(没有)”“别”的对比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张友学;句首介词“在”的隐现及其对外汉教学的启示[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林琳;“代词+(的)+名词”结构中“的”字隐现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崔显丽;《清平山堂话本》连词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李艳艳;“V一把”结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孙艳;汉语“A+过+O”结构分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10 谢亮亮;俄语原因意义的表达及与汉语的对比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蒋同林;试论动介复合词[J];安徽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年01期

2 朱德熙 ,v缂孜,

本文编号:169195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169195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a44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