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申江服务导报》看广告符号中的海派文化
本文选题:申江服务导报 切入点:广告符号 出处:《装饰》2012年10期
【摘要】:广告与文化是互为表里的关系。《申江服务导报》是上海代表性的地域媒体之一,通过对《申江服务导报》上的广告语言符号和画面符号的分析,透视广告背后的文化形态,以此揭示新时期海派文化的特点与衍变。
[Abstract]:Advertising and culture are the relations between each other. The "Shenjiang Service Guide" is one of the representative regional media in Shanghai.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advertising language symbols and screen symbols on the "Shenjiang Service Guide", we can see through the cultural forms behind the advertisements. In order to reveal the new era of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evolution of Shanghai culture.
【作者单位】: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基金】:2011-2012年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科研发展基金项目“上海海派文化的广告符号传达研究”(项目编号:A-2500-11-0113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分类号】:G122;H1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周鸿;;图形符号在广告传播中的视觉解读[J];广告大观(理论版);2011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花建;;海派文化:上海的文脉传承与时代创新[J];江南论坛;2007年12期
2 杜建;;“海派文化对长三角区域文化发展的影响”研讨会简讯[J];探索与争鸣;2010年01期
3 周洪涛;;海派文化与上海知识产权文化建设[J];中国发明与专利;2010年12期
4 乔延军;;在华府天地间冲浪文化[J];大美术;2006年04期
5 梁诗苑;;海派文化是永安传承的精华所在[J];华人世界;2008年05期
6 盖凤丽;;海派地域文化与海派水彩[J];科技信息;2010年19期
7 李伦新,熊月之,严家栋,杨剑龙,沈善增,钱乃荣,程乃珊,陈福康,李关德,甘如饴;“海派文化”学术笔谈[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8 郭淑敏;;江水泱泱 入海激昂:海派文化浅谈[J];中华文化画报;2006年07期
9 蔡丰明;;吴文化与海派文化的关系及影响[J];江南论坛;2007年06期
10 洪烛;;京派文化PK海派文化[J];华人世界;2008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周锡樵;;简论海派文化和海派商业文化[A];海派商业文化论文集[C];1995年
2 邵建华;;海派文化与海派饮食[A];上海食文化论文集萃(1996年—2006年)[C];2006年
3 丛坤;;上海与哈尔滨文化方面的两点比较[A];都市文化——文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上海文化源流辞典》即将出版[A];近代中国(第二辑)[C];1991年
5 马中红;;文化敏感与广告跨文化传播[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Ⅱ)[C];2006年
6 夏林根;;后记[A];上海国际茶文化节论文选集(1994—1997)[C];1998年
7 陈沛沛;杨枝青;杨杏林;张晶滢;肖芸;苏丽娜;;中国传统文化“和而不同”思想造就了“海派中医”[A];全国第十八次医古文研究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8 曹树钧;;简论新时期海派京剧的国际影响[A];社会进步与人文素养——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哲学·历史·人文学科卷)[C];2006年
9 何义钊;;上海餐饮业要研究上海莱[A];上海食文化论文集萃(1996年—2006年)[C];2006年
10 吴德葵;;上海创新文化建设存在问题及若干原因分析[A];发展篇——上海科技系统思想政治工作和人才管理研究会论文选编第十辑[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王蔚 顾一琼;在世博“客厅”展海派文化[N];文汇报;2008年
2 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副教授 徐t$;海派文化与金融危机下的企业家精神[N];第一财经日报;2009年
3 上海大学海派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兼职教授 李伦新;海派文化在与世博互动中如何双赢[N];解放日报;2009年
4 瞿世镜 上海社科院终身教授;发扬海派文化 建设创新城市[N];上海科技报;2009年
5 上海大学文物考古研究中心主任 教授 张童心;海派文化与春申文化探析[N];文汇报;2010年
6 本报记者 司晋丽;奉献海派文化 展现中国气质[N];人民政协报;2010年
7 记者 陈丽霞;黄浦,,应成海派文化大博物馆[N];联合时报;2009年
8 汪淑英;华普:海派文化打市场[N];中国工业报;2005年
9 上海大学海派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本文是作者为文汇出版社出版的《海派文化丛书》所作的总序 李伦新;海派文化姓“海”[N];文汇报;2007年
10 吴中杰;海派文化大转型[N];社会科学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盘剑;互动与整合—海派文化语境中的电影和文学[D];浙江大学;2004年
2 李洁;海派学习文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3 赵元蔚;海派文学与消费文化[D];吉林大学;2008年
4 李楠;晚清、民国时期上海小报研究[D];河南大学;2004年
5 李蓉;中国现代文学的身体阐释[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董海歌;广告符号化分众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2 袁妙丽;海派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2年
3 周晓波;《申江服务导报》对海派文化的传播研究[D];重庆大学;2012年
4 倪晓梅;海派文化与上海土特产包装设计[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5 杨璐;牛仔裤广告符号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6 李琪;楚系“凤鸟书”广告符号价值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2012年
7 段玉佳;试论穆时英小说创作对海派文化的传承与拓展[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8 骆媛;从广告符号看女性形象[D];天津美术学院;2007年
9 郑红;论海派文化与上海电话卡的平面设计[D];苏州大学;2007年
10 贾崇;陈歌辛流行歌曲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69432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16943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