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位组合的体点规则研究
本文选题:体点规则 切入点:整体+部分 出处:《汉语学习》2014年03期
【摘要】:本文详细阐述了义位组合的体点规则,即"基体+焦点"的认知组合。以《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为封闭域进行全量统计分析,共得到符合体点规则的1056个义位,它们广泛分布在人体场、动物场、植物场、建筑场、空间场等十个语义场内。从前后两个语素的语义关系上来看,体点规则可分为"整体+部分"、"主体+附件"、"上位+下位"三个次类。
[Abstract]:In this paper, the body point rule of sememe combination, that is, the cognitive combination of "matrix focus", is expounded in detail. Taking the Modern Chinese Dictionary (6th Edition) as the closed field, a total of 1056 sememes are obtaine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volume point rule. They are widely distributed in ten semantic fields, such as human body field, animal field, plant field, building field, spatial field and so on. Body point rules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subcategories: whole part, main attachment and upper lower position.
【作者单位】: 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鲁东大学文学院;
【分类号】:H13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董秀芳;;整体与部分关系在汉语词汇系统中的表现及在汉语句法中的突显性[J];世界汉语教学;2009年04期
2 方清明;王葆华;;汉语怎样表达整体-部分语义关系[J];世界汉语教学;2012年01期
3 蓝纯;从认知角度看汉语的空间隐喻[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年04期
4 张博;先秦并列式连用词序的制约机制[J];语言研究;1996年02期
5 孙彩惠;张志毅;;新词个体和世界整体[J];语言文字应用;2011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明蕾;;认知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网络词汇变异[J];安顺学院学报;2014年03期
2 高丰;;英汉动物词语的隐喻认知与动物商标翻译[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3 徐建民;刘清江;付婷婷;戴旭;;基于量化同义词关系的改进特征词提取方法[J];河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1期
4 李倩;;“惭”、“愧”义变的条件、过程和动因[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5 宋文辉;张树芹;;名词性词义关系和逻辑关系的不对称[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6 宋亚云;张蓉;;再谈汉语形容词的鉴别标准[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7 杜道流;原子主义、原型论与汉语语法研究[J];淮北煤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6期
8 徐景宜;;“颗”与“粒”选择差异及范畴化过程[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9 杨萍;;教学中从认知的角度看几个方位介词在时间域中的应用[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10 汪颖;;关于象似性的几点质疑[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缑瑞隆;;方位词“上”“下”的语义认知基础与对外汉语教学[A];对外汉语教学的全方位探索——对外汉语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2 匡倩;;词语的表达色彩和释义[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3 韩淑红;吴远庆;;《现代汉语词典》一、五版的外来词语源对比考察[A];译学辞典与翻译研究——第四届全国翻译学辞典与翻译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甘灿;孙星明;刘玉玲;向凌云;;一种改进的基于同义词替换的中文文本信息隐藏方法[A];第七届全国信息隐藏暨多媒体信息安全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7年
5 蔡有恒;;英汉垂直性空间隐喻对比[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6年
6 卢伟清;苏新春;;词义开放处理平台的研究和实现[A];第六届汉语词汇语义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王惠;苏新春;;XHK基于语法知识的汉语词义描述[A];第六届汉语词汇语义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蔡淑美;施春宏;;重叠形式的可能性与现实性——以阎连科作品中重叠形式的使用为例[A];第四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9 余求真;;词义引申中修辞现象的认知解释[A];语言学新思维[C];2004年
10 宗守云;;范畴化理论与四个世界理论[A];走向科学大道的修辞学[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曲丽玮;元刊杂剧复字词汇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王春秀;现代俄语同义词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李红梅;韩国语范围表达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曹芳宇;唐五代量词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郭红;基于第二语言教学的汉语语气范畴若干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董正存;汉语全称量限表达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李青;现代汉语把字句主观性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8 朱怀;概念整合与汉语非受事宾语句[D];吉林大学;2011年
9 方清明;现代汉语名名复合形式的认知语义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10 阮氏黎心;汉越人体名词隐喻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晓敬;试论茅盾《子夜》的语言艺术[D];河北大学;2007年
2 苏珊珊;俄汉语直线型空间维度词的对比分析[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黄雪;俄汉语词汇理据性对比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赵桂阳;现代汉语“不是X的X”结构考察[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张云美;《现代汉语词典》属性词收词与释义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刘婧一;元代笔记分词理论与实践[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7 付红艳;Web多文档自动文摘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8 史谦;经济语篇中隐喻及其文化根源的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9 吴琴;从象似性角度谈茶诗英译中“音”与“形”的传递[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10 孔胜;文本资源的知识抽取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董秀芳;;整体与部分关系在汉语词汇系统中的表现及在汉语句法中的突显性[J];世界汉语教学;2009年04期
2 袁毓林;;一价名词的认知研究[J];中国语文;1994年04期
3 石定栩;;汉语的定中关系动-名复合词[J];中国语文;2003年06期
4 ;汉语句法结构中名词短语部分成分移位现象初探[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6年01期
5 沈阳;名词短语分裂移位与非直接论元句首成分[J];语言研究;2001年03期
6 王洪君;动物、身体两义场单字组构两字的结构模式[J];语言研究;2005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卢凤鹏;《说文》“明”的语义结构系统[J];贵州文史丛刊;1997年01期
2 匡鹏飞;从《拍案惊奇》到现代汉语词义演变的考察[J];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4年02期
3 唐超群;;“义位”论[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8年01期
4 夏中华,刘吉艳;汉语流行语词语义位的相似转移分析[J];辽宁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5 卢凤鹏;《说文解字》异词同训的定位分析[J];毕节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4年02期
6 焦妮娜;几个语义学术语内涵的重新界定[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2年03期
7 冯海霞;义位中隐含语义角色的分类及特征[J];烟台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8 郭伏良;现代汉语语义场分析初探[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01期
9 解海江,张志毅;谈《现汉》对义位褒贬陪义的标注[J];辞书研究;2003年06期
10 苏艺彬;动词引申中的义素传承[J];求实;2003年S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杜晶晶;;对外汉语初级词汇的义位存在研究——基于两套对外汉语初级教材义位的计量研究[A];首届全国教育教材语言专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解海江;章黎平;;汉语文化词典的设计与编纂[A];2004年辞书与数字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3 张志毅;;辞书编纂现代化的基础理论(代序)[A];2004年辞书与数字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 高成建;;“不成”的语法化研究综观[A];2007年福建省辞书学会第18届年会论文提要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李轶 吉林大学文学院;情感类义位的范围与分类献疑[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2 张志毅;“眼睛是在脸上笑着”[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莉;现代汉语多义词新探[D];山东大学;2005年
2 于飞;两汉常用词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3 安兰朋;《说文通训定声》词义引申研究[D];安徽大学;2005年
4 解海江;汉语编码度研究[D];厦门大学;2004年
5 闫从发;基于《汉语大词典》语料库的时代汉语词汇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6 张少英;同义心理活动动词解析模式研究[D];北京大学;2013年
7 江傲霜;六朝笔记小说词汇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8 李轶;情感类同义词素并列式复合词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9 何书;《说文通训定声》的词义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10 吴先文;东汉单字为训研究[D];安徽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科;汉语中“悲伤”类义位的理据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2 王芳;“厚薄”、“轻重”两组形容词性状范畴类义位的历时考察[D];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
3 袁庆;“清洗”范畴诸义位意义结构的历时考察[D];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
4 赵玮;“凭借”义词语组合变化情况对比及其与词义演变的关系[D];云南大学;2012年
5 杜珍珍;从词汇石化现象谈义位的民族性[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6 解海江;汉语方言义位比较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7 杨啸;清代“给”字句考察[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8 苏颖;《庄子》名、动、形同义复词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9 张元治;《太平经》单音节同义词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3年
10 王蕴璐;汉语颜色词探微[D];天津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69461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16946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