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且……何况”句式的来源及虚化轨迹
本文选题:尚且……何况 切入点:反问 出处:《古汉语研究》2012年03期
【摘要】:先秦时期"尚/且/犹……而况"句式及其变体不仅意义相近,而且使用频繁,这为"尚且……何况"的出现提供了有利条件。"尚且"一词由联合式短语词汇化为副词,然后进一步虚化为连词。"何况"首先由表加重反问语气的副词"何"和表"更加"义的副词"况"结合成跨层结构,然后词汇化为关联递进复句的连词。"尚且……何况"类句式的基本语义是:用一种更甚的情况作为让步,在此基础上用反问的方式推论出更进一层的情况;其主要的语用功能有:对比强调功能、主观肯定功能和篇章衔接功能。
[Abstract]:In the pre-Qin period, the sentence structure of "Shang / and / or Yu" and its variants are not only similar in meaning, but also frequently used, which provides favorable conditions for the appearance of "Shang Ju." the word "Shang Di" has been changed from a combined phrase into an adverb. After that, the adverb "he" and the more "meaning" adverb "condition" were combined into a cross-layer structure. Then the vocabulary is transformed into the conjunction of the related progressive complex sentence. The basic meaning of the sentence type is: to use a more serious situation as a concession, and on this basis to infer the situation of a more advanced level by the way of rhetorical question; Its main pragmatic functions are: contrastive emphasis function, subjective positive function and textual cohesion function.
【作者单位】: 东莞理工学院文学院;
【分类号】:H14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吴锋文;;“尚且A,何况B”句句法语义语用析说[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周静;现代汉语递进范畴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范崇峰;魏晋南北朝佛教文献连词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2 张爱丽;《宋书》连词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3 何鑫;“元曲四大家”杂剧连词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4 张利会;“尚且”句式的语义特征和语用功能[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5 邬新花;东汉佛经与《论衡》连词比较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邓思颖;自然语言的词序和短语结构理论[J];当代语言学;2000年03期
2 邓思颖;;从生成语法学观点看“小句中枢说”[J];汉语学报;2005年01期
3 徐杰;;词组与小句之间的差异及其蕴含的理论意义[J];汉语学报;2005年03期
4 邓思颖;;粤语框式虚词结构的句法分析[J];汉语学报;2006年02期
5 王忠玲;转折复句语义分类的新尝试[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5期
6 史金生;“要不”的语法化——语用机制及相关的形式变化[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7 李军,王永娜;也谈转折复句的内部分类[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8 ;影响汉语句子自足的语言形式 孔令达[J];中国语文;1994年06期
9 刘丹青;作为典型构式句的非典型“连”字句[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5年04期
10 胡建华;石定栩;;完句条件与指称特征的允准[J];语言科学;2005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倩;;《孟子》反问句初探[J];语文学刊;2011年09期
2 ;[J];;年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朱琳;;泰兴话疑问句语气词及其修辞功能[A];修辞学新视野——汉语修辞与汉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2 刘必善;;《论语》的句末语气词连用[A];2007年福建省辞书学会第18届年会论文提要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四川省广汉市第四中学 王明骏;由《师说》谈文言虚词“乎”的用法[N];学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宋永圭;现代汉语情态动词“能”的否定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2 于天昱;现代汉语反问句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红;现代汉语特指反问句的焦点[D];苏州大学;2008年
2 刘丽平;“难道”演变的主观性和主观化分析[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黎路遐;《新书》虚词研究[D];安徽大学;2006年
4 朱淑仪;中高级留学生汉语反问句习得情况考察[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5 李翠娟;《韩诗外传》疑问句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8年
6 黄皇;“三言”否定句否定标记研究[D];湘潭大学;2008年
7 梅利娅;连词“何况”与“况且”的对比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1年
8 田美;《说苑》疑问句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9 张喜芹;汉语语用否定研究[D];暨南大学;2009年
10 韩师斯;初中级水平留学生汉语反问句习得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69477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16947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