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中英称谓语言的对比研究
本文选题:社会语言学 切入点:中英文化 出处:《语文建设》2012年04期
【摘要】:语言就是文化的载体。英汉是两种不同的语言体系,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东西方两种不同文化的反映。亲属的称谓语言作为日常用语中最常见的部分,是各自不同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东西方两个不同民族的文化特色和语言使用习惯。本文将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出发,以东西方的亲戚称谓语言为例,对语言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和这种现状的成因进行分析。
[Abstract]:Language is the carrier of culture.English and Chinese are two different language systems, and to some extent reflect two different cultures.The appellation language of relatives, as the most common part of daily language, is an important carrier of different cultures, and to a great extent reflects the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and language usage habits of two different nationalities in East and West.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olinguistic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lture behind the language and the causes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taking the relative appellation language of the East and the West as an example.
【作者单位】: 四川绵阳职业技术学院;
【基金】:全国高职高专英语类专业教学改革课题重点课题““工学结合”模式下的”高职专业英语口语能力培养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GZGZ7611-015)
【分类号】:H313;H13
【共引文献】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田进宝;俄语安慰言语行为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2 芦菲;俄语批评言语行为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3 郭倩;[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1年
4 李菁;论女性话语风格[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5 唐媛;言语交际中的性别差异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6 任洁;从剧本《空镜子》看普通话的性别差异[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7 王瑜;英语委婉语使用中性别差异的一项实证调查[D];安徽师范大学;2007年
8 王悦;大学生日常用语中性化的趋势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9 陈丛耘;汉语词语与性别关系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10 孙晶;论俄汉语言语交际中的性别差异[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故韦明;;社会语言学是功能法的理论基础——与杨自俭同志商榷[J];山东外语教学;1983年02期
2 耿二岭;性别影响方言区的人使用普通话的原因——社会语言学札记[J];汉语学习;1985年04期
3 许国璋;;社会语言学和唯理语言学在理论上的分歧[J];语文研究;1985年01期
4 杨先春;;试论语言学的社会功能[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02期
5 陈波;;海南省语言学会在海口成立[J];民族语文;1989年04期
6 田原;;美国圣塔巴巴拉加州大学语言学系[J];当代语言学;1989年01期
7 王揌;语言的时空效应──读《汉语社会语言学》[J];中国图书评论;1999年10期
8 郭熙;中国社会语言学研究的现状与前瞻[J];江苏社会科学;2002年05期
9 郅友昌,张晓燕;波利万诺夫及其语言学理论[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10 姚明发;国外双语教育透视——社会语言学视角[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建民;陈章太;;从我国语言实际出发研究社会语言学[A];语言文字应用研究论文集(Ⅰ)[C];1995年
2 陈原;;在文化背景接触下进行的语言接触——社会语言学札记[A];语言文字应用研究论文集(Ⅰ)[C];1995年
3 高静;路继伦;;The Changing FF rule in Tianjin Dialect[A];第六届全国现代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下)[C];2003年
4 陈原;;论语文词典的推陈出新——应用社会语言学札记[A];语言文字应用研究论文集(Ⅱ)[C];2004年
5 李予军;;从社会语言学角度看城市化发展与语言的变迁[A];第二届城市科学论坛论文集[C];2006年
6 苏金智;;台港和大陆词语差异的原因、模式及其对策[A];语言文字应用研究论文集(Ⅰ)[C];1995年
7 韩玉华;;从应对形式看两性会话风格差异[A];第三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8 徐绍明;;军人制式称呼语浅析[A];第三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9 孙德金;;语言研究:拓展与突破——“2007·学术前沿论坛”北京市语言学会分论坛综述[A];和谐社会:社会建设与改革创新——2007学术前沿论丛(下卷)[C];2007年
10 余京辉;;港式中文对普通话水平测试的影响及培训策略[A];第三届全国普通话水平测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李颖 罗静;国内首家社会语言学实验室在南京大学建立[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
2 杨永林;面向新世纪的社会语言学研究[N];中华读书报;2003年
3 驻苏记者陈韶旭通讯员罗静;实验室里研究“说话”[N];文汇报;2003年
4 马丽;汉语称谓研究十年[N];光明日报;2005年
5 俞玮奇 徐大明 南京大学文学院;国际双语学研讨会:展示双语学研究最新成果[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6 本报记者 姚晓丹;多样化让语言更有活力[N];光明日报;2011年
7 民族所 纳日碧力戈;人类学的语言定位[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
8 顾曰国;语料库语言学的发展[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
9 本报通讯员 邓虹、程秀丽 本报记者 郭扶庚;语言学研究跨越式发展令人瞩目[N];光明日报;2002年
10 陈e,
本文编号:169975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16997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