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奈特诗学研究中转喻术语内涵的变异与扩展
本文选题:热奈特 切入点:转喻 出处:《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4期
【摘要】:转喻原本是西方古典修辞学意义上一个被忽略的修辞格。热奈特最早从修辞学中借用这个修辞格,将之运用于叙事文本中换层叙述的分析。在西方经典叙述学与后经典叙述学不同发展阶段中,转喻从最初纯粹的修辞格术语演变成后来叙述学意义上"转叙",其概念、内涵以及语用功能都出现了很大的变化。本文从梳理转喻术语内涵的变异及扩展过程,着重探讨热奈特对转叙新术语的诞生所作出的理论贡献。本文侧重探讨在后经典叙述学时代如何重新认识转叙在虚构叙事中所发挥的作用。
[Abstract]:Metonymy was originally a neglected figure of speech in the sense of western classical rhetoric. Genett borrowed this figure of speech from rhetoric first. In the different stages of the development of western classical narratology and post-classical narratology, metonymy evolved from the original pure rhetorical terminology to the later narratological meaning of "transliteration", the concept of metonymy in the different stages of the development of western classical narratology and post-classical narratology. The connotation and pragmatic function of metonymy have changed greatly. This paper focuses on how to re-understand the role of narration in fictional narration in the post-classical narratology era.
【作者单位】: 首都师范大学心理系;
【分类号】:H05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慧;;安贝托·艾柯的小说叙事策略研究[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1期
2 江守义;何旺生;;以批评建理论——关于当前文学理论建设的思考[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3 江守义;;叙事批评的发生与发展[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4 李伟民;;后经典叙事中的黄梅戏:莎士比亚喜剧《无事生非》[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5 邵萍萍;廖小云;;浅析《化身博士》的叙事技巧[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6 梁洪英;;汉英明喻比较[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7 张美君;;英汉植物喻体文化差异及其美学考量[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8 吴胜利;;《厄舍古屋的倒塌》叙述者之主题功能[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2期
9 任媛媛;;浅析空间叙事理论及其在《河湾》中的体现[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5期
10 刁丽;;《呼啸山庄》中悬念所构建的悲剧意义[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林珍;;《远山淡影》中的不可靠叙述与读者解读[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俞可;;校长专业发展研究的方法论探索:社会化路径[A];教育领导研究(第一辑)[C];2009年
3 杨光祖;;批评的底线伦理与批评家理论主体的建构[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5.6)[C];2005年
4 李斌;于丽丽;石民;;基于CRF的汉语动词“像”的比喻义识别[A];第四届全国学生计算语言学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8年
5 郑慧如;;诗现实的当代性[A];中国新诗:新世纪十年的回顾与反思——两岸四地第三届当代诗学论坛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一霖;唐五代人的精怪想象[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魏晓红;乔治·艾略特小说的心理描写艺术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苏勇;解构批评:形态与价值[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李鸿雁;唐前叙事诗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吕敏宏;手中放飞的风筝[D];南开大学;2010年
6 李长中;文学文本基本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吴津;叙事方式对于人格发展的作用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刘佳;黑泽明作品的美学特质及其对当代中国电影的启示[D];南开大学;2010年
9 徐萍;从晚清至民初:媒介环境中的文学变革[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崔明石;话语与叙事:文化视域下的情理法[D];吉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申卫峰;《足球》报国际足球深度报道的叙事学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2 周靓;《库科茨基医生的病案》的艺术世界[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李进;时空交错下的别样言说[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刘淑玲;从叙事学角度看译者在小说翻译中的角色[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5 燕秀丽;近三十年中国儿童成长小说论[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6 代丽君;论哈罗德·布鲁姆的文学史观[D];湘潭大学;2010年
7 赵亮;从福尔摩斯的翻译看西方叙事技巧在清末民初的移植与影响[D];湘潭大学;2010年
8 魏秋华;论动画电影的叙事伦理[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王波;菲茨杰拉德小说的叙事艺术[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胡云菁;空间寓意[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冯广艺;超常搭配与修辞格[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03期
2 曲娟,周玉琨;同音形成的修辞格谈略[J];汉字文化;2001年04期
3 万灵;广告英语的修辞格及翻译的基本原则[J];民族论坛;2005年04期
4 刘书亮;广告英语的修辞分析[J];中国科技信息;2005年20期
5 杨希英;;手机短信中的修辞格[J];语文学刊;2006年01期
6 崔慧香;;论影片《夜宴》中修辞格的运用[J];阅读与写作;2007年05期
7 王学忠;;幽默短信与修辞格[J];绥化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8 吴静;;奥巴马总统胜选演说的修辞艺术[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9 范玲娟;;《白衣女人》的辞格翻译比较研究(英文)[J];宿州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10 黄祥春;;浅析通感修辞格[J];语文学刊;2010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海燕;刁世兰;;论古文中的“互文”修辞格[A];江西省语言学会第五届会员大会暨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2 刘艺青;;浅论英文广告的修辞现象[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齐爱霞;;崭新的辞格理论[A];王希杰修辞思想研究续辑——暨王希杰修辞思想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 胡习之;;略论《汉语修辞学》(修订本)的修辞理论贡献[A];王希杰修辞思想研究续辑——暨王希杰修辞思想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谭琳;;“三一”理论和修辞格研究——从“三一”理论看王希杰先生的修辞格研究[A];王希杰修辞思想研究续辑——暨王希杰修辞思想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朱玉富;张晓云;;论Эвфемизм的功能[A];中国首届“海峡两岸俄语教学与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5年
7 李熹明;;借代辞格研究综述[A];江西省语言学会第五届会员大会暨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8 钟志平;;简论王希杰的辞格理论研究[A];王希杰修辞思想研究续辑——暨王希杰修辞思想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9 沈谦;;“郁郁涧底松”的不平之鸣——从修辞与咏怀论左思《咏史》之二[A];文学语言理论与实践丛书——辞章学论文集(下)[C];2002年
10 艾妮;;谏劝中委婉格运用的“源”与“流”初探[A];江西省语言学会第五届会员大会暨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郝士宏;祝福语与修辞格[N];语言文字周报;2005年
2 吕永海;高考语文复习中几种易混修辞格的辨析[N];语言文字周报;2010年
3 郑建鹏;大学修辞教学理论的困境与突围[N];中华读书报;2004年
4 胡秀娥;让“眉目”传神[N];山西经济日报;2004年
5 刘常;超验的瞬间创造[N];文艺报;2006年
6 黄元英;方英文散文的“比”艺术[N];文艺报;2005年
7 周建民;用和谐语言打造和谐广告[N];语言文字周报;2005年
8 ;《金子》:不是换形,是提神[N];中国文化报;2003年
9 谢桂华;浅谈“回文诗”[N];中国老年报;2001年
10 陈建勤;让讲解精彩[N];中国旅游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康茹;热拉尔·热奈特修辞学思想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1年
2 杨家勤;英语演讲修辞性叙事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3 栾妮;《红楼梦》中的修辞造词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4 马惠玲;汉语“双重意义修辞”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5 陈芳;聚焦研究—多重叙事媒介中的聚焦呈现[D];云南大学;2011年
6 陈科芳;修辞格翻译的语用学探解[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6年
7 冯晓黎;帛书本《老子》四英译本的三维审视[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8 杨志欣;俄语电视广告语篇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7年
9 南哲镇;唐代讽谕文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10 文兵;汉英维护言语行为[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卿;《孙膑兵法》修辞格研究[D];兰州大学;2007年
2 许志华;英汉修辞格对比研究及其对ESL阅读教学的启示[D];西北工业大学;2005年
3 陈云珠;《红楼梦》修辞格的等效翻译[D];西北大学;2005年
4 张琼;当代流行歌曲歌词的修辞策略[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5 李霞;今文《尚书》修辞格研究[D];扬州大学;2009年
6 唐小春;中英文常用修辞格对比研究[D];上海海运学院;2002年
7 夏强;人性的悲歌和生存的逃逸[D];安徽大学;2005年
8 朱燕;汉俄同音词运用对比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6年
9 唐定芬;手机短信的语言特点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07年
10 杨晓静;唐钺《修辞格》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69981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16998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