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语缓和的语用移情解读
本文选题:话语缓和 + 语用移情 ; 参考:《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9期
【摘要】:缓和语具有视角转换、情感趋同及利他的语用移情特征,说明话语缓和与移情有着内在的联系:缓和语表达了移情,移情实现了缓和。话语缓和中的语用移情可分为认知移情、情感移情、身份移情与文化移情,而主体间相互移情是话语缓和策略产生与功能实现的机制。说话人对听话人的移情制约着缓和策略的选择,而听话人对说话人的反移情则促进了缓和功能的实现。语用移情对话语缓和与语言礼貌的关系也具有一定的解释力。
[Abstract]:Palliative language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ngle of view, emotional convergence and altruistic pragmatic empathy, which shows that utterance relaxation has an inherent relationship with empathy: palliative language expresses empathy and empathy realizes relaxation.The pragmatic empathy in discourse relaxation can be divided into cognitive empathy, emotional empathy, identity empathy and cultural empathy.The empathy of the speaker to the hearer restricts the choice of the mitigation strategy, while the anti-empathy of the hearer promotes the realization of the mitigation function.Pragmatic empathy can also expla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utterance relaxation and language politeness.
【作者单位】: 暨南大学外国语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分析哲学视域下感觉词汇的认知语义研究》(批准号:12BYY119)
【分类号】:H03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何自然;言语交际中的语用移情[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1年04期
2 冉永平;;指示语选择的语用视点、语用移情与离情[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7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心爽;;语用移情对文学翻译的启示[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3期
2 王媛;;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移情[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7期
3 刘心爽;;论语用移情及其应用[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1年03期
4 孙广鑫;;试论实现语用移情的策略[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2年06期
5 董天;任金花;;新闻导语中的语用离情分析[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年03期
6 易琨;王爱华;;论说服行为中的语用移情[J];才智;2009年23期
7 刘琛;;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的移情[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8 卫春艳;;缓和性话语趋同取向的语用分析[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12期
9 魏俊轩;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内涵[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10 张静;指示语映射现象探析[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涂秀青;;也谈中国英语的标准问题[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4年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龙翔;中国英语学习者言语交际中语用失误之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张俊;对《红楼梦》中称呼语的所指和意图的研究:认知语用视角[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李虹;《红楼梦》诗词英译移情比较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4 杜世洪;脉辨[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5 李海辉;电视访谈中话语缓和的语用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8年
6 陈伟英;汉语主语省略的认知语用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7 刘瑾;汉语主观视角的表达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8 金顺吉;韩汉语人称代词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9 徐艳利;翻译与“移情”:共产主义视角下的翻译主体建构[D];河南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彦;从顺应论视角解读跨文化交际中的移情策略[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刘亭亭;顺应论视角下的大学英语教师课堂教学移情策略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3 万丕涛;从顺应论的角度看汉语商业广告中的语用移情[D];四川外语学院;2011年
4 潘丽娟;现代汉语话语形容词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5 刘晓;儿童文学中的人称指示语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6 李秋菊;现代汉语自称形式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年
7 曹婷;从语用移情角度看指示语[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8 俞丽丽;移情与二语阅读理解相关关系实证研究[D];河南科技大学;2010年
9 邓敬文;英文歌词中人称指示的移情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10 韩倜;留学生汉语习得中语用失误的考察与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陈辉,陈国华;人称指示视点的选择及其语用原则[J];当代语言学;2001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媛;;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移情[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7期
2 易琨;王爱华;;论说服行为中的语用移情[J];才智;2009年23期
3 刘磊;;从语用移情的角度出发 探讨文学翻译中读者的重要性[J];新课程(教研);2010年02期
4 刘心爽;;论语用移情及其应用[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1年03期
5 何自然;言语交际中的语用移情[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1年04期
6 俞森林;;从语用移情看翻译中文化意象的取舍[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7 唐文生;;论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与语用移情能力的培养[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8 易琨;王爱华;;说服行为中的人称指示语非常规现象[J];青年文学家;2009年15期
9 张艳君,唐宪义;语用悖论·语用失误·语用移情[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00年02期
10 叶慧瑛;过渡语与语用移情浅析[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万丕涛;从顺应论的角度看汉语商业广告中的语用移情[D];四川外语学院;2011年
2 曹婷;从语用移情角度看指示语[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3 黄相会;语用移情的多维视角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8年
4 周琳;汉语言语交际中移情策略的语用学研究[D];山西大学;2007年
5 李爱;汉语电子投稿信的语用学研究[D];暨南大学;2007年
6 葛海宣;人称指示语映射现象的顺应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7 汪海洋;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的原因及策略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8 冯艳昌;关联理论与书面语篇的语境选择[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174284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17428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