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学论文 >

论语言教学中贯穿对举格式教学的必要性

发布时间:2018-04-17 05:39

  本文选题:对举格式 + 教学改革 ; 参考:《语文建设》2014年24期


【摘要】:对举格式是汉语特有的一种语法现象,并且在汉语中大量存在着。这种格式可以使汉语中的许多语法规则在其面前让步,可以产生大量的新词、新句子,因而对其研究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除此之外,在语言教学中,总是有些言语不符合语法规范,这些并不是语言中的例外,我们遇到了类似情况,首先应考虑是否和对举格式有关联。这也是我们这篇文章的应用价值所在。文章首先简单地介绍何谓对举格式,然后重点分析对举格式的主要类型、语法和语义功能,从而说明了对举格式在语法教学和中的必要性。最后对对举格式做出总结,从而达到对对举格式的全面理解与把握。这样才能在汉语教学过程中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
[Abstract]:Dual-lift format is a special grammatical phenomenon in Chinese, and exists in a large number of Chinese.This format can make many grammatical rules in Chinese make concessions in front of them, and produce a large number of new words and sentences, so the study of them is of great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In addition, in language teaching, there are always some words that are not in accordance with grammatical norms. These are not exceptions in language. We have encountered similar situations. First, we should consider whether or not they are related to the given format.This is also the application value of this article.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introduces briefly what is meant by contrastive format, and then analyzes its main types, grammar and semantic functions, and explains its necessity in grammar teaching and learning.Finally, the paper summarizes the lifting format, so as to achieve a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and grasp of the lifting format.Only in this way can we have a solid theoretical knowledge base in the process of Chinese teaching.
【作者单位】: 周口师范学院;
【分类号】:H19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董基凤;申保才;;社会语言学与语言教学[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3年05期

2 刘明琼;艺术与语言教学[J];辽宁教育研究;2002年04期

3 范文静;王晓微;;浅议隐喻与语言教学[J];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2006年10期

4 周国光;;现代汉语课程教学之我见[J];中国大学教学;2008年01期

5 赵敏兰;;浅论语言多样性与我国高校语言教学[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09年08期

6 程志;徐建志;;现代脑科学研究对第二语言教学的启示[J];当代教育论坛(教学研究);2010年08期

7 心水;;美国制作关于语言、语言学和语言教学的影片[J];当代语言学;1965年Z1期

8 谢天蔚;社会语言学和语言教学[J];汉语学习;1983年03期

9 ;为纪念《语言教学与研究》创刊五周年我院邀请部分语言学家举行座谈[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4年03期

10 子月;也谈三个上声连读变调的问题[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4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何孟谦;;谈谈对外汉语教学中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的关系[A];中国企业运筹学[C];2006年

2 米蒂;;幼儿哈尼语教学体会[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云南卷)[C];2010年

3 武继红;;论学习词典中隐喻对搭配形成的影响——基于认知语义学的搭配研究[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余瑾;;汉语国际推广若干问题思考[A];语文现代化论丛(第八辑)[C];2008年

5 韦玉平;;创造语言教学中的愉悦变“苦学”为“乐学”[A];广西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广西高教研究》创刊十周年(1985-1995)论文选集[C];1996年

6 王希杰;钟玖英;;语言教学和对外汉语教学对话[A];语言学新思维[C];2004年

7 ;繁荣语言科学 促进语言教学 提高语文水平──江西省语言学会及其学术年会简介[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8 ;繁荣语言科学 促进语言教学 提高语文水平──江西省语言学会及其学术年会简介[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9 ;前言[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二辑)[C];2008年

10 刘浩;;外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与第六种技能的培养[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陈芳 福建闽侯;汉语“内冷”源于工具化语言教学[N];中华新闻报;2005年

2 记者  刘茜;新课改谨防忽略语言基础教学[N];光明日报;2006年

3 张桃;在汉语教学中体现文化的作用[N];光明日报;2007年

4 记者 廖先旺;第二十四届巴黎语言博览会开幕[N];人民日报;2006年

5 刘菲;扬起语言的风帆,让中华文化远航[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7年

6 金鑫;14卷世界语言学巨著在华出版[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8年

7 张薇嫣;“汉语能力”也有职业标准[N];上海金融报;2007年

8 吴铮;列为必修课,汉语普通话将成英国“明日语言”?[N];新华每日电讯;2007年

9 本报实习记者 翟楠;“汉语热”下的冷思考[N];社会科学报;2005年

10 李真顺;打造你的演说魅力[N];经理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刘宝权;跨文化交际能力与语言测试的接口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2 王淑艳;外来人口与广州市语言状况关系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6年

3 王骏;字本位与认知法的对外汉语教学[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4 张晓路;沉浸式项目中的汉语学习者个体差异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5 钱兢;面向对韩汉语教学的“还”类副词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6 魏永红;外语任务型教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7 张洁;对外汉语教师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洪月;输入假设的认知阐释与语言教学[D];曲阜师范大学;2003年

2 吴葵;汉语拼音在对内汉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3 张梦雅;不同敏感度的词汇测试对语言教学的意义[D];天津师范大学;2002年

4 刘沛富;预制语言与语言教学[D];吉林大学;2004年

5 商晶;语言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6 李雪梅;论任务型语言教学的发展[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7 刘列斌;通过文化教语言之探讨[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8 陈荔;国内语言教学中的语码转换及语码混合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4年

9 潘鸿峰;汉越常用否定词对比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10 崔绍忠;基于网络的大学生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76234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176234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a12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