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学习者习得汉语动作的态的偏误分析及教学对策
本文选题:动作的态 + 韩国学习者 ; 参考:《沈阳师范大学》2013年硕士论文
【摘要】:很多韩国人认为汉语是一种很难学的语言,其中最大的难点就是汉语动作态的正确表达。汉语语法的最大的特点是没有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两种语言在语法结构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别。韩国的汉语学习者有时候不清楚应该如何表达动作的态,所以,在使用汉语动作态的时候常常发生偏误。因此,本文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研究。 首先,对动作态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然后,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对汉语的态与韩国语的对应表达进行了对比研究,找出了共同点和不同点,比如“了”,在韩语中与其对应的是相对应。通过研究,我们找出韩国学习者的偏误类型。主要是四个方面:增添,遗漏,替代,,错序。偏误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母语负迁移和过度使用。同时,还和教学因素及学生的个性有关。最后,在此基础上我们提出了针对韩国学习者的教学建议。本文的教学建议可以使韩国学习者掌握相关的语法规则,从而在此基础上帮助对外汉语教师进一步了解韩国学生的汉语学习,并提高对韩国学生的汉语教学效果。
[Abstract]:Many Koreans think that Chinese is a difficult language to learn, the biggest difficulty is the correct expression of Chinese action.The biggest feature of Chinese grammar is that there is no formal change in strict meaning, and there are obvious differences in grammatical structure between the two languages.Korean Chinese learners sometimes do not know how to express the action state, therefore, errors often occur in the use of Chinese action state.Therefore, this article has carried on the research to this question.First of all, the research results of action state are sorted out. Then, based on the previous research results, the author makes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corresponding expressions of Chinese state and Korean language, and finds out the common points and differences, such as "yes".In Korean, it corresponds to it.Through the research, we find out the error type of Korean learners.There are four main aspects: addition, omission, substitution and wrong order.The main causes of bias are negative transfer and overuse of mother tongue.At the same time, it is also related to teaching factors and students' personality.Finally, on the basis of this, we put forward the teaching suggestions for Korean learners.The teaching suggestions in this paper can make Korean learners master the relevant grammar rules, so as to help teachers of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to further understand Korean students' Chinese learning, and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teaching Chinese to Korean students.
【学位授予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H195.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慧优;;少数民族学生汉语写作错误研究综述[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3期
2 夏迪娅·伊布拉音;;维吾尔族学生学习汉语量词偏误分析[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3 刘明佳;;日本学生可能表达习得偏误分析[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4 刘晓玲;;“比”字句在对外汉语中的教与学[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1年05期
5 唐淑宏;;对外汉语量词教学的偏误分析[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6 宋英;;英语母语者使用“能”“会”的偏误分析及教学对策[J];广东白云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7 苑艳艳;;“一……就……”格式的偏误分析及教学策略[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08年05期
8 谭董妍;;以美国学生习得汉语声调为例探析对外汉语声调教学[J];文学界(理论版);2010年09期
9 聂玉景;黄云;;中介语理论与大学英语写作教学[J];南通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年02期
10 黄露阳;;外国留学生副词“就”的偏误分析[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邓丹;;美国学习者汉语复合元音的偏误分析[A];第九届中国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2 杨佳玉;蔡蕾;王冰娇;解焱陆;;汉语学习者两类发音参数分布比较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人机语音通讯学术会议论文集(一)[C];2011年
3 余瑾;;汉语国际推广若干问题思考[A];语文现代化论丛(第八辑)[C];2008年
4 陆俭明;;汉语与世界[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多元文明冲突与融合中语言的认同与流变”外国语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7年
5 李广瑜;;当前汉语国际化的机遇、挑战及对策[A];语文现代化论丛(第八辑)[C];2008年
6 韩玉华;;香港考生在PSC“说话”中常见的语法偏误分析[A];第二届全国普通话水平测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7 通拉嘎;;近十年对外汉字教学研究回顾与展望[A];福建省辞书学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9年
8 魏向清;;外向型汉英词典编纂的文化传播及其原则初探[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6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5年
9 王建勤;;汉语国际传播标准的学术竞争力与战略规划[A];科学发展:文化软实力与民族复兴——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论文集(上卷)[C];2009年
10 张蘅;程晓堂;;英语学位论文中转引使用情况的对比研究[A];英语写作教学与研究的中国视角——第四届中国英语写作教学与研究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采访者 王东 商报记者;汉语国际推广的“短板”短在哪里?[N];中国图书商报;2010年
2 黑龙江大学 江宇冰;全球化背景下汉语国际推广与中华文化传播[N];中国教育报;2010年
3 骆峰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需求: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动力[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4 本报驻湖南记者 李洁;“汉语桥”传递中国文化梦想[N];中国文化报;2011年
5 本报记者 刘菲;逾70国10万学生踊跃参赛[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1年
6 本报驻柏林记者 王怀成;汉语:柏林国际语言展上的“主宾语言”[N];光明日报;2010年
7 记者 丁大伟;西班牙汉语年圆满结束[N];人民日报;2011年
8 王雯;韩国汉语学习图书市场升温[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4年
9 双落;汉语,别在自己的故乡走失[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1年
10 本报见习记者 张东;注重交际能力 促进汉语学习[N];中国教育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YAP TENG TENG(叶婷婷);马来西亚高校汉语作为二语教学发展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2 孔艳;英语国家留学生汉语语篇衔接手段使用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3 李遐;新疆维吾尔族学生汉语介词学习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4 卞浩宇;晚清来华西方人汉语学习与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5 WAI WAI THI (邹丽冰);缅甸汉语传播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6 夏迪娅·伊布拉音;维吾尔民族汉语教学历史与现状研究[D];新疆大学;2006年
7 蒋荣;基于社会文化理论的互动与第二语言学习者词汇习得效应的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9年
8 萧频;印尼学生汉语中介语易混淆词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8年
9 李琳;外国学生习得汉语语气副词调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10 萨仁其其格;蒙古学生汉语中介语名、动、形词汇偏误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伍丽;秘鲁学生习得汉语比较句的偏误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2 肖艳;中高级阶段越南学生汉语常用篇章衔接手段偏误分析[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3 王海珍;英语背景汉语学习者翻译式偏误分析[D];扬州大学;2009年
4 陈晨;巴基斯坦留学生学习汉语语音偏误分析及应对策略[D];吉林大学;2010年
5 张琳琳;母语为英语的汉语学习者语料的偏误分析[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5年
6 王晓燕;二语习得过程中的中介语对话偏误分析[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7 郭洁;对日汉语词汇教学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8 孙永斌;汉泰动物成语的对比分析[D];厦门大学;2008年
9 朴卷奎;韩国学习者习得汉语动作的态的偏误分析及教学对策[D];沈阳师范大学;2013年
10 张君博;程度副词偏误分析与计算机辅助教学设计[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76267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17626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