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学论文 >

论语言接触对语言生态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8-04-28 09:36

  本文选题:语言接触 + 语言生态 ; 参考:《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05期


【摘要】:语言接触对语言生态的影响是巨大的,包括形成语言兼用,促使语言转用,争取语言保持,发生语言混合,造成语言濒危,导致语言消亡,优化语言功能,谐和语言关系等。分析语言接触和语言生态的关系,要综合考虑社会环境中的各种因素,通过具体深入的研究,才能恰切地解释语言接触所引起的语言生态变化。
[Abstract]:The impact of language contact on language ecology is great, including the formation of both language use, language conversion, language retention, language mixing, language endangered, language extinction, optimization of language function, harmony and language relations, and so on. To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guage contact and language ecology, it is necessary to consider all kinds of factors in social environment and to explain the changes of language ecology caused by language contact.
【作者单位】: 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基金】:教育部后期资助项目“语言生态学研究”(11JHQ056)
【分类号】:H08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蒋英;;人类学视野下保护语言多样性的几点思考[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4期

2 秦廷斌;;土家族语言的现状与保护研究[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3期

3 陈锋;;两性话语差异和礼貌策略[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4 周洪;;广告的欲、技、道[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2期

5 张玉梅;;当代戏剧小品不和谐语言现象分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9期

6 张金秋;;浅析俄罗斯的梅德内语[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2年04期

7 何洪霞;;社交称谓语界定及其特征分析[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8 沈晓华;;从社会心理语言学角度看近十年英语流行语[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1年04期

9 武立红;;社会语言学研究综述[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S4期

10 杨静;史倩;;试析社会地位在言语行为中的映射[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杨鲤宁;;浅析贵州少数民族青少年汉语言社会化问题——对侗族的个案分析[A];“和谐发展与贵州小康社会建设”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王晓辉;王晓东;;汉英谐音语码转换现象探析——以2009年新年祝福语“Happy 牛 year!”为例[A];江西省语言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张霄军;;多模态语料库:抢救濒危语言的有效途径[A];民族语言文字信息技术研究——第十一届全国民族语言文字信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佳;生态语言学视域下的中国濒危语言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李凤杰;汉英对比韵律系学中的若干问题[D];南开大学;2010年

3 武晓丽;汉语核心词“人”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4 阮氏玉华;越南语佛教词语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5 余成林;汉藏语系语言存在句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6 朱艳华;载瓦语参考语法[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7 袁辰霞;新时期台湾原住民族语言政策与语言教育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8 熊德米;基于语言对比的英汉现行法律语言互译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9 王春花;唐代老年人口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10 谢元春;女性修辞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丹;语言学术语汉译规范化研究[D];南昌航空大学;2010年

2 梁丽;吉首苗族语言使用情况调查[D];湘潭大学;2010年

3 梅菁;跨文化视角下汉法动物词汇比较研究[D];湘潭大学;2009年

4 高鲜菊;汉泰语谚语对比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5 李宙昀;女性商品广告语中认知一致性的实现[D];湖南工业大学;2010年

6 熊瑜;赣剧音韵研究[D];南昌大学;2011年

7 李朝军;模因视角下的网络语言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8 尹志强;晋系玉石文献词汇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9 于洋;汉语吉祥语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10 李森;基于非汉字文化圈的汉语谦语教学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恩泉;;双语双方言问题论略[J];汉语学报;2004年02期

2 蒋颖;赵燕珍;常俊之;邱月;;论语言接触与语言和谐[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3 杜楠;;文化接触与语言变异[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09年12期

4 李晓楠;;试论“他”的分化[J];华章;2010年28期

5 曹凤霞;;从当代新词语使用看语言变异[J];人民论坛;2010年29期

6 董丹;;浅析新疆汉维语言接触及其引发的演变[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2期

7 程丽霞;语言接触、类推与形态化[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年08期

8 周家瑜;李发荣;;简论勐简大寨佤族和周边傣族、汉族的语言接触[J];牡丹江大学学报;2008年07期

9 刘宗艳;;英语影响下汉语词缀语法化的过程[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09年08期

10 谭勇琳;;从语言接触角度看“××门”语言现象[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徐时仪;;略论语言接触与文白转型[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8年

2 陈保亚;;全球化语言接触背景下的多语现象和多语制研究——建立语言遗产保护和多民族互协共存的科学依据[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多元文明冲突与融合中语言的认同与流变”外国语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上)[C];2007年

3 陈原;;在文化背景接触下进行的语言接触——社会语言学札记[A];语言文字应用研究论文集(Ⅰ)[C];1995年

4 孙宏开;;丝绸之路上的语言接触和文化扩散[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多元文明冲突与融合中语言的认同与流变”外国语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7年

5 余京辉;;港式中文对普通话水平测试的影响及培训策略[A];第三届全国普通话水平测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朱庆之;;语言接触和语言变异——佛教汉语研究的新视角[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多元文明冲突与融合中语言的认同与流变”外国语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7年

7 王宇弘;;从形态学角度看现代汉语词法的欧化[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邹振环;;丝绸之路:文明对话之路上的《华夷译语》[A];“丝绸之路与文明的对话”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6年

9 王敏;;释孝 释寿[A];语言文字应用研究论文集(Ⅱ)[C];2004年

10 孙德金;;语言与语言应用研究的新视野——“2005·学术前沿论坛”北京市语言学会专场综述[A];和谐社会:社会公正与风险管理——2005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上卷)[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奇云;“语言生态”拉响“红色警报”[N];中国审计报;2003年

2 施芳;外来词使用当规范[N];人民日报;2004年

3 禹言;一部大型语言国情专著[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8年

4 周振鹤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澳门番语杂字全本》简介[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5 袁志勇;“字母词”走进日常生活[N];科技日报;2007年

6 仇方迎;能说“首席执行官”,为啥偏叫“CEO”[N];科技日报;2004年

7 邸永君;毕苏语研究的重要进展[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8 禹岩;民族所少数民族语言合作项目取得重要进展[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9 刘丹青;开采民族语言研究“宝矿”[N];中华读书报;2008年

10 黄行;语言翻译与语言多样性[N];中国民族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方欣欣;语言接触问题三段两合论[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2 包萨仁;蒙古语族东乡语与汉语的接触研究[D];北京大学;2006年

3 陈建伟;临沂方言和普通话的接触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4 吴小奕;跨境壮语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5 江燕;南昌话和普通话接触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6 陈辉;论早期东亚与欧洲的语言接触[D];浙江大学;2006年

7 顾钦;语言接触对上海市区方言语音演变的影响[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8 熊南京;二战后台湾语言政策研究(1945-2006)[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9 谭晓平;江永勉语与汉语的接触与演变[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10 王晓梅;广西融水诶话声调形成的优选论分析[D];南开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魏伟;现代汉语外来类词缀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7年

2 赵镜;昭觉县新城镇彝汉语言接触情况调查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3 夏莲;语言接触和语言迁移[D];上海海事大学;2004年

4 金丽娜;语言接触中的句法演变[D];湘潭大学;2010年

5 贺珍;社会语言学视角的俄汉网络语言对比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6 万云文;语言接触视野下的向塘(新村)方言语音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7 李文波;广西壮语区地名与壮汉语言接触、文化交融初探[D];广西大学;2004年

8 阿不都若夫·塔吉;汉维语言接触中汉语对维吾尔语的影响[D];新疆师范大学;2008年

9 赵福林;语言接触所引发的蒙古语词汇变异[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9年

10 张静;语言接触视域下的汉英基本颜色词文化内涵对比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81473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181473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3c3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