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学论文 >

林语堂文化立场观照下的韵文翻译

发布时间:2018-06-02 13:23

  本文选题:林语堂 + 韵文翻译 ; 参考:《外语学刊》2012年02期


【摘要】:林语堂的创作与翻译生涯的大部分时间都游走于中西两种文化间,而当时东西方话语权的失衡从根本上决定林语堂文化立场中自我东方主义与东方文化情结之间既对立又融和的存在形式。在广义的互文性理论下,译者的文化立场与其翻译作品必然会相互影响,相互映射,因此,作为一种特殊文体的翻译,韵文翻译同样受到译者文化立场的影响,而翻译文本则折射译者的文化立场。通过对林氏文化立场与其韵文翻译的互文关系的分析,可以以点射面,为林语堂翻译研究乃至于林语堂研究提供一条可行的思路。
[Abstract]:Lin Yutang spent most of his writing and translation career wandering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At that time, the imbalance of the right of speech between the East and the West fundamentally determined the existence form of self-Orientalism and oriental cultural complex in Lin Yutang's cultural position. Under the broad theory of intertextuality, the translator's cultural position and his translation work are bound to influence and map each other. Therefore, as a special style of translation, the translation of verse is also influenced by the translator's cultural position. The translated text reflects the translator's cultural position.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intertextuality between Lin's cultural stand and his verse translation, a feasible way of thinking can be provided for the study of Lin Yutang translation and even for the study of Lin Yutang.
【作者单位】: 上海外国语大学;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本科翻译专业的测试研究”(09CYY005) 上海外国语大学规划基金项目“双重文化身份下译者之东方主义与自我东方主义对其翻译的影响”(2011114046)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H05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王宁;“东方主义”反思[J];外国文学;1996年05期

2 翟红梅;张德让;;翻译适应选择论与林语堂英译《浮生六记》[J];外语学刊;2009年02期

3 赵文书;华裔美国的文学创新与中国的文化传统[J];外国文学研究;2003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唐勤泉;;论翻译的基本单位[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2期

2 吴元康;;五四时期胡适自费资助林语堂留学考[J];安徽史学;2009年05期

3 郑玲;从目的论看汉英翻译中的文化传输——兼评《京华烟云》中的翻译策略[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4 翟红梅,张德让;译者中心论与翻译文本的选择——析林语堂英译《浮生六记》[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5 张春慧;;Peter Newmark的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6 黄海军;关于汉译英方法的探讨[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7 丁艳;;翻译策略的选择对交际语境的顺应[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8 翟红梅;姜家涛;;林语堂《浮生六记》英译研究述评[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9 盛绘;;徐志摩翻译活动的选择倾向[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10 宋萍;;译者个性审美差异与翻译风格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许春翎;;古典文学作品英译中的格式塔意象再造阐释——兼评林语堂译介《浮生六记》中的审美体验[A];福建省首届外事翻译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阮晶;;译者主体性及其在翻译选材中的体现[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6年

3 裴水妹;;木兰关公在美国 论华裔美国文学中中国传统历史人物的运用[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6年

4 衷娌;;论《闺房记乐》译文的语气隐喻现象化解中英言语交际差异[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栗硕;李国庆;;园林空间创作研究[A];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09年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芳;跨语际文学实践中的多元文化认同[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王艳红;美国黑人英语汉译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肖曼琼;翻译家卞之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4 李鉴修;文化软实力与党的对外宣传工作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5 刘惠玲;话语维度下的赛义德东方主义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6 周小玲;基于语料库的译者文体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7 丛坤赤;林语堂生活美学观念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8 唐海东;异域情调·故国想像·原乡记忆[D];复旦大学;2010年

9 刘桂兰;论重译的世俗化取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10 吕黎;中国现代小说早期英译个案研究(1926-1952)[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婷婷;从关联翻译理论角度分析林译《浮生六记》的翻译策略[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韩雨苇;东坡词英译赏析—审美移情视角[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刘菲菲;论林语堂英译《浮生六记》的审美再现[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李曼;林语堂翻译思想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雷宇;“美即是真,,真即是美”[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陈圆圆;从目的论角度分析《京华烟云》中的文化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周思谕;清末民初对《福尔摩斯探案集》的译介[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王小静;文化飞散视角下的翻译策略—林语堂《浮生六记》个案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9 陈平焰;美国华裔生存状态的多维度透视[D];湘潭大学;2010年

10 滕学梅;中国近代翻译语体嬗变初论[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陈旋波;汉学心态:林语堂文化思想透视[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4期

2 王兆胜;林语堂与沈复[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7期

3 张子清;与亚裔美国文学共生共荣的华裔美国文学[J];外国文学评论;2000年01期

4 王峰;《浮生六记》:沈复和他的小世界[J];语文建设;2002年11期

5 胡庚申;从“译者主体”到“译者中心”[J];中国翻译;2004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贵贤;;林语堂幽默观形成的原因[J];艺术广角;2007年02期

2 ;林语堂与卜舫济往来函件选[J];档案与史学;1994年03期

3 李晓宁;边缘游走:林语堂的人文探寻[J];东南学术;2000年05期

4 ;林语堂的梦想[J];电子科技;2002年20期

5 陈才忆;脚踏东西文化 评说宇宙文章——林语堂的中西文化观及其在西方对中国文化的传播[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6 王明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一枚酸果——评林语堂的“幽默”人生哲学[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7 文文;;林语堂妙论乐观与幽默[J];健身科学;2006年07期

8 王兆胜;;21世纪我们需要林语堂[J];文艺争鸣;2007年03期

9 拾以胜;;烧掉婚书之后[J];爱情婚姻家庭(冷暖人生);2008年04期

10 张桂兴;;评王兆胜《林语堂与中国文化》[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8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晓宁;;林语堂的美学思想方式[A];论闽南文化:第三届闽南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5年

2 李少丹;;自然生动 亦庄亦谐——林语堂散文修辞艺术初探[A];文学语言理论与实践丛书——辞章学论文集(下)[C];2002年

3 李晓宁;;闽南山水与林语堂[A];闽南文化研究——第二届闽南文化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3年

4 冯羽;;林语堂研究的跨文化视角——兼论中国知识分子的“信仰之旅”[A];2007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上)[C];2007年

5 李少丹;;林语堂散文幽默语言的修辞探析[A];论闽南文化:第三届闽南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5年

6 李少丹;;林语堂散文幽默语言的修辞分析[A];福建省语言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7 吴慧坚;;主题与主题倾向关联性理论实践意义辨析——以林语堂译《记承天寺夜游》为例[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8 衷娌;;论《闺房记乐》译文的语气隐喻现象化解中英言语交际差异[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9 贾文浩;;文学翻译中的一个特殊现象——林语堂散文自译和古文小品英译对文学翻译的启示[A];国际交流学院科研论文集(第三期)[C];1996年

10 汤■;;性别话语反思:《浮生六记》与林语堂译本例析[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光明;林语堂:何以从“斗士”变“逸士”[N];中华读书报;2006年

2 王兆胜;中西文化交流的使者[N];闽南日报;2007年

3 散木;林语堂为教材打官司[N];辽源日报;2006年

4 黄荣才;平和林语堂故居重修工程快马加鞭[N];闽南日报;2006年

5 周惠真;海峡两岸共同的林语堂[N];闽南日报;2007年

6 吴运生;平淡不流于鄙俗 典雅不涉于古僻[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4年

7 记者 朱秀敏 见习记者 毛小蕾;漳州市林语堂研究会成立[N];闽南日报;2006年

8 黄荣才 刘学鹏;海峡两岸(平和)林语堂文化博览建设项目签约[N];闽南日报;2010年

9 蒋泥;心灵的震颤[N];中华读书报;2011年

10 张沛;林语堂的文化双语意识[N];中华读书报;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丛坤赤;林语堂生活美学观念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2 施萍;林语堂:文化转型的人格符号[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3 董燕;林语堂文化追求的审美现代性倾向[D];山东大学;2005年

4 黄芳;跨语际文学实践中的多元文化认同[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马永利;现代都市语境下的中国“杂志文”[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6 王少娣;跨文化视角下的林语堂翻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7 冯智强;中国智慧的跨文化传播[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8 陶丽霞;文化观与翻译观[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9 李英姿;传统与现代的变奏[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10 何子章;差异及对立的终结[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春燕;论30年代林语堂的文艺思想[D];西北大学;2003年

2 李灿;林语堂美学思想探微[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3 李雅丽;林语堂散文论[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4 万里云;异彩纷呈的女性世界:从《京华烟云》看林语堂的女性观[D];厦门大学;2008年

5 黄春梅;林语堂:辨证主义翻译理论家和实践家[D];厦门大学;2006年

6 王志波;《京华烟云》中的女性形象[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7 陈家洋;走向文化乌托邦——论林语堂后期的文化选择[D];苏州大学;2003年

8 薛晖;林语堂30年代期刊编辑思想研究[D];河南大学;2006年

9 刘丽芸;《论语》、《人间世》、《宇宙风》与林语堂性灵文学观的建构[D];厦门大学;2006年

10 童伟鹏;从《京华烟云》窥林语堂的悲剧意识[D];西南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96891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196891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e1d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