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学论文 >

现代汉语潜在语义预设取消机制刍议

发布时间:2018-06-03 03:07

  本文选题:汉语预设触发语 + 潜在语义预设 ; 参考:《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1期


【摘要】:一个潜在预设转化为实际预设的核心前提是,它必须与广义上下文语境相容,与上下文的各种语义(包括词汇意义、语法意义;显义、蕴涵义[entailment]、隐涵义[implicature]、预设义)不矛盾、不重叠;阻碍潜在预设转化为实际预设的内在机制("预设取消机制")是潜在预设与广义上下文的各种语义的彼此矛盾、相互重叠。潜在预设与实际预设反映的实际上是相应的预设触发语的两种不同的语用价值或功能。研究预设取消机制,探析影响现代汉语潜在语义预设向实际语义预设转化的因素,是深化汉语预设触发语研究、深化汉语预设研究的需要,也是一种重要途径。
[Abstract]:The core premise that a latent presupposition is transformed into actual presupposition is that it must be compatible with the generalized context and not contradictory with the various semantics of the context (including lexical meaning, grammatical meaning, explicit meaning, implicative meaning [entailment], implicit meaning [implicature], presupposition meaning). The internal mechanism ("presupposition cancellation mechanism"), which prevents latent presupposition from being transformed into actual presupposition, is the contradiction and overlap of various semantics between latent presupposition and generalized context. The potential presupposition and the actual presupposition actually reflect two different pragmatic values or functions of the corresponding presupposition triggers. To study the mechanism of presupposition cancellation and to explore the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latent semantic presupposition to actual semantic presupposition in modern Chinese is the need to deepen the study of presupposition triggers and the study of Chinese presupposition.
【作者单位】: 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现代汉语预设触发语研究”(12YJA740073)阶段性成果之一
【分类号】:H13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王跃平;;汉语主语成分的预设及若干相关问题探析[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2 王跃平;;现代汉语宾语成分的预设探析[J];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俞莲年;语言的特殊性与口译[J];安徽大学学报;2002年04期

2 张蓊荟,沈晓红;英汉翻译过程中推理的作用[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1期

3 詹全旺;;新闻言语行为分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4 朱小美;王翠霞;;话语标记语Well的元语用意识分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5 王扬;语用预设的特征及其认知阐释[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6 梁改萍;语用失误与语用能力的培养[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7 张尧;浅析口头交际中的明示与语境效果的获得[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8 任士明;;浅析奥斯汀的“performatives”发展及对翻译学的影响[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9 高玲玲;张明;;语法化动因的再认识[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03期

10 翟学凤;;语用模糊的认知观[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慧琼;杜建华;;受众为何按照谣言而不是新闻行事?——对2010年两起地震谣言的比较分析[A];中国传媒大学第五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郭素珍;;试论合作原则及其偏离[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一辑)[C];2007年

3 徐芳;;Cooperative Principle and English Humorous Utterance[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五辑)[C];2010年

4 赵彬;;商务谈判中语用策略研究[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七辑)[C];2010年

5 王秋端;;间接言语行为与礼貌性的关系[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6 方碧月;;整合中的幽默及其审美机制[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7 林祈;;话轮分析——推销员与潜在顾客的交流对销售结果的影响[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刘颖晴;;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迁移与语用失误以及对外语教学的启示[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张芬;;委婉语:礼貌视角下的有意不合作[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10 陈巧云;;沉默与礼貌——从面子理论解读“沉默”[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汉生;英国都铎王朝的语言与文化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周芹芹;汉语恭维回应语的社会语言学变异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文兵;汉英维护言语行为[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马腾;民族院校英语专业学生语际语语用能力及其培养模式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张U,

本文编号:197123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197123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80f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