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左传》事件句成立的语义角色及其分布
本文选题:事件句 + 语义角色 ; 参考:《湖北社会科学》2014年11期
【摘要】:在汉语研究中,可以看到一些零星的涉及现代汉语中的事件及事件句的观点,但还没有形成系统的、明确的研究方法,对于古代汉语事件句的研究问津者更是甚少,事实上古代汉语表述一个完整的事件时所运用的事件句有其自身区别于现代汉语和印欧语的独特之处值得语言工作者深入挖掘。
[Abstract]:In the study of Chinese, we can see some sporadic viewpoints concerning the events and event sentences in modern Chinese, but there is no systematic and definite research method, and there are very few people who study the event sentences in ancient Chinese. In fact, the event sentence used in ancient Chinese to express a complete event has its own differences from modern Chinese and Indo-European language.
【作者单位】: 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
【分类号】:H14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沈家煊;;“有界”与“无界”[J];中国语文;1995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洁;;合肥话派生式“子”缀词初探[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2 葛婷;;协同副词“一起”与“一齐”可替换度研究[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3 黄建清;;时间定位形式在汉英语篇中的组合[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4 姜海艳;;事物,行为,性质三大词类范畴的同源关系[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2期
5 冯奇;冯军;;翻译中的语义筛选机制[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6 张健军;完句范畴的归纳及理据[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5年09期
7 王瑶;;浅析英语语言符号象似性[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1年06期
8 杨玲;王寅;;基于语料库汉语动结构式有界/无界动词与结果补语无间隔体限制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9 李春燕;;状态形容词句法功能的突破[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年03期
10 吴冬敏;;从认知角度看英语名词“数”的教学[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祝东平;高彦怡;;副词“就”的释义[A];第五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黄劲伟;;说“零(0)”[A];学行堂文史集刊——2011年第2期[C];2011年
3 张琼;;标记词“给”的句法及语用意义研究[A];第七届北京地区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生论坛文集[C];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佳;论英汉运动事件表达中“路径”单位的“空间界态”概念语义及其句法—语义接口功能[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冯军;论外宣翻译中语义与风格的趋同及筛选机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董正存;汉语全称量限表达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王欣;汉日否定表达对比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5 莫启扬;语言中的时间性及其操作[D];西南大学;2011年
6 谢白羽;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比较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张慧丽;汉语方言变韵的语音格局[D];北京大学;2011年
8 李知恩;量词的跨语言研究[D];北京大学;2011年
9 王俊;现代汉语离合词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10 刘志富;现代汉语领属性偏正结构及其相关句法现象[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姗姗;系统功能理论视阈下的“X是X”结构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高健;与“半”相关格式的量范畴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赵桂阳;现代汉语“不是X的X”结构考察[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张丽萍;“不要太”结构的语法化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王倩;“(形+名)+动”结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邹建湘;基于离散性的英语歧义句认知机制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7 魏春妮;“一样”结构的语义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8 郝敏;现代汉语广义领主属宾句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李敏;“的字结构”与“の字结构”的异同考察[D];南昌大学;2010年
10 寇金凤;动词后带“过”的“把”字句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贺阳;汉语完句成分试探[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4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蓉;;语义角色与句法角色[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2 赵燕华;;从语义角色的变化谈词义的发展——以“暗补”“明补”为例[J];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年04期
3 徐有志;;语义角色与作品风格[J];福建外语;1993年Z2期
4 毕玉德;关于语义信息处理的语义角色系统的构建[J];民族语文;2003年03期
5 冯海霞;义位中隐含语义角色的分类及特征[J];烟台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6 易绵竹;对俄语三位动词型式的语义角色分析[J];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1994年06期
7 蔡晖;;试论диатеза[J];中国俄语教学;2009年01期
8 易绵竹;从计算语言学角度看语义角色问题[J];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1998年04期
9 郭嘉伟;;汉语语义角色研究述评[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10 周明海;亢世勇;刘金凤;;面向信息处理的大规模句子语义知识库研究述要[J];当代外语研究;2011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敏;常宝宝;;基于北大网库的语义角色分类[A];第五届全国青年计算语言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2 李琳;毕玉德;陈洁;;朝鲜语对格的语义角色分析[A];第五届全国青年计算语言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3 刘怀军;车万翔;刘挺;;中文语义角色标注的特征工程[A];第三届学生计算语言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刘鸣洋;由丽萍;;汉语感知词语的语义角色标注规则初探[A];内容计算的研究与应用前沿——第九届全国计算语言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5 王海东;谭魏旋;周国栋;;语义角色在指代消解中的研究[A];第四届全国学生计算语言学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8年
6 郝志新;王轩;李露;范士喜;;基于句法依存关系的语义角色标注[A];第四届全国信息检索与内容安全学术会议论文集(上)[C];2008年
7 车万翔;刘挺;李生;;语义角色标注的方法与挑战[A];第四届全国学生计算语言学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8年
8 李济洪;王瑞波;王蔚林;杨杏丽;高亚慧;李国臣;谷波;;汉语框架语义角色的自动标注研究进展[A];中国计算机语言学研究前沿进展(2007-2009)[C];2009年
9 丁伟伟;常宝宝;;基于最大熵原则的汉语语义角色分类[A];第四届全国学生计算语言学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8年
10 汪红林;丁金涛;王红玲;周国栋;;基于依存关系的语义角色标注[A];第四届全国学生计算语言学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车万翔;基于核方法的语义角色标注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年
2 王红玲;基于特征向量的中英文语义角色标注研究[D];苏州大学;2009年
3 李济洪;汉语框架语义角色的自动标注技术研究[D];山西大学;2010年
4 袁冬;基于海量文本的语义构建方法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5 孔芳;指代消解关键问题研究[D];苏州大学;2009年
6 张占山;语义角色视角下的谓词同义词辨析[D];厦门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冯娟娟;面向三维场景生成的中文语义角色标注方法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2 杨杏丽;基于支持向量机的汉语框架语义角色自动标注[D];山西大学;2010年
3 张岩;基于语义角色的句子语义倾向判断[D];北京邮电大学;2008年
4 路青;基于特征选择的中文语义角色标注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2年
5 王智强;基于依存特征的汉语框架语义角色自动标注[D];山西大学;2012年
6 白龙飞;基于依存树的中文语义角色标注技术研究[D];东北大学;2013年
7 赵纪元;面向文景转换的中文语义角色标注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年
8 刘娜;中文特殊句式的语义角色标注[D];北京邮电大学;2009年
9 袁晓虹;基于依存关系的中文语义角色标注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10 颜廷义;基于条件场的语义角色标注[D];北京邮电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97134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19713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