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指性间接宾语“他”的虚化机制
本文选题:虚指间接宾语 + 他 ; 参考:《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4期
【摘要】:第三人称代词"他"的产生是由作定语时主要用来指别中心语"人",后来发展到单独指别"人",这是从指别功能的多样性向指别功能的单一性转变,而这种指别程度要低于第一人称代词"我"和第二人称代词"你",因此可以用于"远指",这种"远指"功能是"他"得以虚化的语义基础。虚指性间接宾语"他"虚化必须具备四个句法语义条件。
[Abstract]:The emergence of the third personal pronoun "he" is mainly used to refer to the "person" when the attributive is used, and then develops to refer to the "person" alone, which is a change from the diversity of the referring function to the singularity of the signified function. The degree of this kind of reference is lower than that of the first personal pronoun "I" and the second person's pronoun "you", so it can be used for "far finger", which is the semantic basis on which "he" can be nihilized. There must be four syntactic and semantic conditions for the nihilization of the fictitious indirect object "he".
【作者单位】: 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11YJC740140) 第4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项目(201104199)
【分类号】:H14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吴长安;;从“就”类副词看“副+名”的表达功能[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向东;;汉语词类划分的分歧与和解——来自生成语言学的启示[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2 高志胜;;现代汉语让步连词研究综述[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9期
3 陈颖彦;;浅谈“很+名词”结构[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10期
4 刘世余;赵秀莉;;“数+人”结构中“人”的词性研究[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5 方寅;;也谈动量词的语义特征[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8期
6 王月萍;;“可是”的语法化[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7 路崴崴;;“V一下”结构语义分析[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8 袁健惠;;《陶渊明诗集笺注》中的重叠式及其语法分析[J];北方论丛;2009年01期
9 肖模艳;;基于语料的比喻词构词规则研究[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7期
10 张金帅;从“约束”一词的定量分析看词类划分的标准[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王仁强;;汉英词典词类标注与译义的对称性研究——兼评《ABC 汉英大词典》的词类标注与译义[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6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5年
2 林达真;李绍滋;;基于模式分类的汉语时态确定方法研究[A];第六届汉语词汇语义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王惠;苏新春;;XHK基于语法知识的汉语词义描述[A];第六届汉语词汇语义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袁明军;;《现代汉语词典》里的拟声词[A];第六届汉语词汇语义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周小婕;;数词研究综述[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梁银峰;;《祖堂集》助动词研究[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8年
7 樊立三;亢世勇;王兴隆;马永腾;;语文词典标注词性的基本原则[A];第三届学生计算语言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善子;汉韩反诘语气副词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李红梅;韩国语范围表达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刘艳红;唐五代方位词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韩玉国;范畴语法与汉语非连续结构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5年
5 叶桂郴;《六十种曲》和明代文献的量词[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6 朴珉秀;现代汉语方位词“前、后、上、下”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7 王仁强;认知视角的汉英词典词类标注实证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6年
8 吴剑锋;言语行为与现代汉语句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9 王霜梅;汉语定中结构的认知隐喻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10 蒋颖;汉藏语系名量词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健;与“半”相关格式的量范畴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马晶晶;表人名词类词缀“X手”、“X者”、“X员”分析比较[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赵瑞粉;《现代汉语词典》程度副词配例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孙艳;汉语“A+过+O”结构分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张雪丽;洪洞方言“X+人”式使感形容词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6 朱丽艳;《左传》与《世说新语》位移动词比较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向琦丽;现代汉语名词活用的功能语言学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8 王江苗;马山壮语“形容词+NP”结构分析[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9 曹书华;“V到”句式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10 刘胜男;基数词的非数目义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鸿瑶;吴长安;;“也”字独用语篇衔接功能的视角化阐释[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2 陈放;;非语言代码的文化内隐论略[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3 吴长安;;“这本书的出版”与向心结构理论难题[J];当代语言学;2006年03期
4 高航;语言类型学中的词类问题[J];外国语言文学;2003年01期
5 张国安;关于副修饰名词问题[J];汉语学习;1995年06期
6 王光全;柳英绿;;汉语处所化的机制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J];世界汉语教学;2008年01期
7 陈一民;关于名词前的副词[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1期
8 邹韶华;名词性状特征的外化问题[J];语文建设;1990年02期
9 于根元;副+名[J];语文建设;1991年01期
10 胡明扬;“很激情”“很青春”等[J];语文建设;1992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丛耘;李彤;;谈“他”与“她”的语言性别差异[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1年08期
2 孙叶林;;邵东方言“担”的语法化[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3 张小会;;网络新语“X+的说”探析[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年08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张龙;现代汉语习用语法构式句法分析及演变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2 齐春红;现代汉语语气副词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于辉荣;“V上”及其相关问题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2 汤晓玲;“算了”的词汇化过程考察[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3 彭伶楠;现代汉语双音词“X了”的虚化与词汇化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4 李向梅;《三国志》裴注副词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5 金峻铁;“X然”类短时义副词研究[D];延边大学;2007年
6 徐凤兰;“就”和“才”的语法化[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7 郭珊珊;“V出”及其相关问题考察[D];上海师范大学;2009年
8 赵伟;现代汉语“V着(zhao)”结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9 时昌桂;“替”的虚化历程及相关问题[D];广西民族大学;2009年
10 柏灵;表转折“X是”副连兼类词语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99703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19970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