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与文化的对立统一——谈生态符号学研究的理论核心
本文选题:生态符号学 + 自然与文化 ; 参考:《外语研究》2014年04期
【摘要】:自19世纪中叶生态学研究获得巨大发展后,生态危机的概念不仅影响到归属自然科学的生物学、动物学和植物学等学科的研究,也通过隐喻的概念,延伸到人类学、文学、符号学、语言学、社会学、教育学等学科。本文重点介绍生态学与符号学的结合(生态符号学或符号生态学)的简要过程,不同理论和学派的侧重点,包括塔尔图——莫斯科学派,Sebeok的动物符号学模式,N錸th的宇宙整体观,Uexkul的客观环境论,Kull的主体人类生态学,Deely的生物中心主义,Hoffmeyer的文化、内部自然和外部自然的三维观。作者认为,生态符号学研究的理论核心实际上是从自然与文化的对立统一关系的视角,探讨符号的起源、作用和演变。
[Abstract]:Since the great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research in the middle of the 19th century, the concept of ecological crisis has not only affected the study of biology, zoology and botany, but also extended to anthropology and literature through the concept of metaphor. Semiotics, linguistics, sociology, pedagogy and other disciplines.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brief process of the combination of ecology and semiotics (ecological semiotics or symbolic ecology), the emphasis of different theories and schools, Including the animal semiotics model of Sebeok by Tartu-Moscow School, the whole view of the universe and the objective environment of Uexkul, Kull's main body, human ecology, deely's biocentrism, Hoffmeyer's culture, the three-dimensional view of internal and external nature. The author holds that the theoretical core of the study of ecological semiotics is to discuss the origin, function and evolution of symbol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unity of opposites between nature and culture.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
【分类号】:H0-0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第六届全国语言与符号学研讨会将在中国青岛召开[J];语言科学;2004年06期
2 顾嘉祖;迈向特色创新阶段的我国符号学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年05期
3 韩丹;;符号学理论——朱莉亚·克里斯蒂娃后现代理论研究之一[J];时代人物;2008年06期
4 刘尧汉;《伏羲与中国文化──关于中国文化发生的符号学研究》序[J];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03期
5 吴雷;;第10届世界符号学大会召开[J];国外社会科学;2010年03期
6 刘晨华;;跨文化非言语交际的符号学阐释[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08期
7 刘晨华;;跨文化非言语交际的符号学阐释[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09期
8 王永祥;;鼎足之势中的俄罗斯符号学研究[J];俄罗斯文艺;2011年01期
9 赵毅衡;;符号学文化研究:现状与未来趋势[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年12期
10 陈艳辉;;结构主义语言符号学及符号的象征意义[J];作家;2009年1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王铭玉;;谈语言符号学理论系统的构建[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多元文明冲突与融合中语言的认同与流变”外国语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7年
2 曾东京;高媛媛;;论翻译学词典的描写性与规定性[A];译学辞典与翻译研究——第四届全国翻译学辞典与翻译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曹进 刘建珍;中国符号学研究回顾与展望[N];光明日报;2005年
2 党西民 复旦大学博士后;是谁盗取了意义[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3 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季海宏;交流中的理解与误解[N];社会科学报;2007年
4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傅其林 整理;把符号打开[N];社会科学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陈明达;多样性与有限性[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2 吕红周;符号学视角下的隐喻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0年
3 张良林;莫里斯符号学思想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洋;符号学视角下的文本世界与人的生活世界[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年
2 杨瑜晗;符号学视角下翻译对等问题研究[D];延安大学;2012年
3 李薪薪;隐喻认知机制及动因的符号学视角研究[D];济南大学;2010年
4 章璐;符号学翻译中的格式塔现象[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4年
5 许凌娜;怀旧文化的符号学研究:“双妹”广告中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上海文化的复兴[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6 杨简茹;罗兰·巴特的符号学理论探究[D];中央美术学院;2008年
7 汪迎春;中文房地产广告的符号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8 向华江;斯图亚特·霍尔与“文化研究”的符号学路径探析[D];江西师范大学;2009年
9 江莹;符号、文本、自由[D];江西师范大学;2012年
10 范龙云;跨文化偶像品牌广告中的意义构建[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99825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19982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