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现代汉语双音复合词语义透明度的机制研究
本文选题:语义透明度 + 词义 ; 参考:《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4期
【摘要】:复合词的词义与其构成语素义具有两重性:一致性和差异性。具有一致性的是透明词,具有差异性的是半透明词或不透明词。影响复合词语义透明度的除语言内部的字形、字(语素)义、语义/语法结构因素外,还有来自语言外部的文化因素、人的认知等。复合词语义透明度的高低和复合词的词化程度有相对应关系。
[Abstract]:The meaning of compound word and its constituent morpheme have duality: consistency and difference. The consistency is the transparent word, the difference is the translucent word or the opaque word. In addition to the internal glyph, morpheme, semantic / grammatical structure factors, there are cultural factors from outside the language, human cognition and so on, which influence the transparency of the meaning of compound words. There is a correspond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ransparency of the meaning of compound words and the degree of lexicalization of compound words.
【作者单位】: 河北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
【基金】: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HB2011QR55)
【分类号】:H1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王春茂,彭聃龄;合成词加工中的词频、词素频率及语义透明度[J];心理学报;1999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何清顺;汉英词汇重叠式附加意义对比分析[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2 杨峥琳;刘倩;;离合词中时量补语位置探析——从“结了十年婚”说起[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3 陈一,赵惜微;谓词性成分作主语的体词谓语句[J];北方论丛;1998年01期
4 王保东;论汉语非谓形容词[J];北方论丛;1998年06期
5 董爱华;如何理解英语中的省略[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6 马德全,张兴旺;动词与介词的联系和区别[J];本溪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04期
7 晋家泉;“语素与词素”二题[J];滨州师专学报;1998年01期
8 肖模艳,张骁;也谈离合词[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6期
9 苏珊娜;;解析网络词语的造词“密码”[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10 冯晓黎;;《傲慢与偏见》王科一译本的成功与不足[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姜自霞;;基于义项的语素构词研究在现代汉语词典编纂中的应用——兼论在对外汉语学习词典编纂中的应用[A];对外汉语学习词典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陈绂;;浅析日本学生学习助动词的难点与误区[A];第七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2年
3 吴勇毅;;汉语作为第二语言(CSL)语法教学的“语法词汇化”问题[A];第七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2年
4 舒雅丽;阮福禄;;略论双音节汉越词与汉语双音节词的异同[A];第七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2年
5 李泉;;试论现代汉语完句范畴[A];第八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5年
6 陈前瑞;;动词前“一”的体貌地位[A];第八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5年
7 曾立英;;三字词中类词缀知识库的构建[A];中国计算技术与语言问题研究——第七届中文信息处理国际会议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东晶;俄汉代词指示语对比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1年
2 蔡金亭;语言因素对英语过渡语中使用一般过去时的影响[D];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2年
3 俞理明;汉语缩略研究[D];四川大学;2002年
4 吴云霞;万荣方言语法研究[D];厦门大学;2002年
5 王志军;英汉被动句认知对比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6 阿不力米提·优努斯;维吾尔象征词及其文化含义[D];新疆大学;2003年
7 徐默凡;现代汉语工具范畴的认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8 钟吉娅;汉语外源词[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9 姜玲;英汉隐喻句对比研究英汉隐喻句对比研究[D];河南大学;2003年
10 王道英;“这”、“那”的指示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仲崇涛;类指现象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1年
2 陈永朝;基于现代汉语和中介语语料的复合词语义提取和自组织聚类分析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3 张磊;时间副词的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4 王业兵;从语境角度考察词义演变的规律[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5 杨永华;汉语思维方式对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写作影响的调查[D];西南师范大学;2000年
6 高燕;汉语外来词的名实及其造词法与构词法[D];延边大学;2000年
7 陈丽萍;法律语汇中的两栖词语[D];山东师范大学;2000年
8 朱彦;复合词的语义结构与词素义的提示机制[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9 胡仲明;商务英语语篇的衔接与连贯[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10 贺菊玲;《世说新语》语气副词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沈家煊;;“糅合”和“截搭”[J];世界汉语教学;2006年04期
2 陶红印;从“吃”看动词论元结构的动态特征[J];语言研究;2000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兆春;;毕节方言词语法化倾向初探[J];毕节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2 高美鸿;;语言交际中语境对词义的作用[J];考试周刊;2011年51期
3 罗小如;;《汉语大词典》“结轨”、“结辙”考义[J];龙岩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4 黄静;;谈上下文语境的解释功能在对外汉语教学词义讲解中的应用[J];成功(教育);2011年09期
5 黄碧蓉;于睿;;人体词语词义转喻性研究[J];外语学刊;2011年04期
6 寇建民;;英汉相似现象与词义猜测[J];考试周刊;2011年47期
7 成跃;;东北方言中动词“整”的使用特点分析[J];青年文学家;2011年12期
8 赵佳佳;王月华;;说“给力”——词义、句法和语用多维度的考察[J];现代语文(文学研究);2011年06期
9 胡需恩;赵则玲;;浙江宁海方言词汇特点[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1年08期
10 朱婧;王亮亮;;“革命”:词义的古今转换与中外对接[J];华章;2011年1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建新;;“大医精诚”别解[A];全国第十八次医古文研究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2 周祖亮;;“今”字注释刍议[A];中华中医药学会全国第十七届医古文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3 罗春宏;;网络新词语“PK”词义探析[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4 王晓东;;“交费”与“缴费”[A];江西省语言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5 缪小春;陈国鹏;应厚昌;;词序和词义在汉语语句理解中的作用再探[A];全国第五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84年
6 应学凤;;说“抓狂”[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7 黄华;孟庆海;;词的借代义及其注释[A];中国辞书论集1999[C];1999年
8 卢润祥;;例证十要[A];辞书编纂经验荟萃[C];1992年
9 李明;;商业词语的异化及其对语言的影响[A];第三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10 余晓峰;刘鹏远;赵铁军;;一种基于《知网》的汉语词语词义消歧方法[A];第二届全国学生计算语言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沈锡伦;词义的性质[N];语言文字周报;2007年
2 刘永耕;“弘、宏、洪、鸿”四字的分工和异形词整理[N];语言文字周报;2007年
3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万齐洲邋冯天瑜;“人民”词义的近现代变迁[N];长江日报;2007年
4 福建中医学院 彭榕华;“晵”义浅析[N];中国中医药报;2008年
5 顾礼俭;有赞同 有不赞同[N];中华读书报;2003年
6 刘永耕;“份”、“分”两字应该怎样区分[N];语言文字周报;2005年
7 曹聪孙;词语的历史文化背景[N];协商新报;2007年
8 刘永耕;量词“样”跟“种”的区别[N];语言文字周报;2007年
9 刘永耕;要了解成语中的特殊语法[N];语言文字周报;2008年
10 刘永耕;亦通字构成的异形词应该怎样统一(上)[N];语言文字周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年福;甲骨文词义研究[D];郑州大学;2003年
2 鲁六;《荀子》词汇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3 刘艳平;《汉语大词典》单义项借代词语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4 吴汉江;汉语物象词语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5 徐小婷;晚清四大谴责小说称谓词语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6 曹廷玉;赣方言特征词研究[D];暨南大学;2001年
7 李娜;《说文解字》“误释字”研究[D];河北大学;2012年
8 何静;第二语言伴随性词汇习得中任务含量的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9 黄碧蓉;人体词语语义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10 李梅;半机构性话语中的他人修正[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宋美娜;偏正式复合名词的词义与语素义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2 陈萍;汉语语素义对留学生词义获得的影响研究[D];暨南大学;2005年
3 柯莉;古汉语偏义复词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5年
4 朴京淑;《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甲乙级复合式动词词义与语素义关系类型考察[D];北京语言大学;2006年
5 纪国峰;《文子》复音词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6 李轶;词义变异的认知分析[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7 刘伟丽;现代汉语词的修辞派生义研究[D];河北大学;2005年
8 胡晶莹;成语用词特点及演变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7年
9 陶书贞;顺应理论视角下词义扩大与缩小的语用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10 古丽娜尔·胡吉西;汉语词语的色彩意义及其在维译中的表达[D];新疆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99855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19985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