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学论文 >

否定不对称的语用视角

发布时间:2018-06-13 22:34

  本文选题:不对称 + 有标记否定 ; 参考:《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摘要】:不对称亦称标记性,是语言各个层面广泛存在的现象。对该现象的分析,语言学界长期以来主要是以形式主义语言学的方法,从语言结构内部寻求解释。否定范畴内部的不对称是语言诸多层面中存在不对称现象的一个示例,从功能主义的语用视角来看,否定范畴内部不对称现象的产生,其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人们在交际过程中对语用适量准则的遵守产生无标记的下限义,二是对语用适量准则的违背产生有标记的上限义。
[Abstract]:Asymmetry, also known as markedness, is a widespread phenomenon at all levels of language. In the analysis of this phenomenon, linguists have for a long time sought explanations from within the linguistic structure mainly by means of formalistic linguistics. The asymmetry within the negative category is an example of the existence of asymmetry in many levels of language. From the pragmatic perspective of functionalism, the phenomenon of asymmetry within the negative category is produced. There are two main reasons for this: one is that people have unmarked lower bound meaning in the course of communication, and the other is that the violation of pragmatic appropriate criterion produces marked upper bound meaning.
【作者单位】: 山西大学外语学院;
【分类号】:H030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方珠;论社交指示的翻译[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2 徐宏亮;称呼语的社交指示功能[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2年02期

3 李建军;复数第一人称代词的功能指称[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4 尹富林,汤九华;英语歧义结构及其化解方法探析[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5 赵文辉;英语重复现象的语用功能[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6 袁海霞;;从方位词“内”、“外”探讨亲属称谓的空间隐喻[J];安康师专学报;2006年05期

7 林素容;语码转换的社会语用分析[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8 范朝秋,张璇;礼貌理论与英语教师课堂用语[J];安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2期

9 徐志敏;广告词中的会话含意[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10 徐晓艳;从语用学的角度分析英语幽默[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游淑芬;;值得推荐的一本工具书——1995年新版《汉英词典》[A];第二届全国双语词典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辞书学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C];1996年

2 向朝红;;英汉词典语用信息处理现状的调查及分析[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3 Yu Junping;英汉双语词典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英文)[A];亚洲辞书学会第一届年会论文集[C];1999年

4 于伟昌;;汉译外来语言学术语标准化的必要性及其原则[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5 李明;;词典中的语用义及其局限[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6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5年

6 杨文秀;;英语学习词典中的语用信息——从LDOCE2到LDOCE4[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6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5年

7 王仁强;;汉英词典词类标注与译义的对称性研究——兼评《ABC 汉英大词典》的词类标注与译义[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6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5年

8 杨文秀;;学习词典中的模糊限制语[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9 吴琼;;翻译教学与中学英语教学[A];福建省首届外事翻译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庄丽莹;;面子体系与话语中的策略选择[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东晶;俄汉代词指示语对比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1年

2 牛保义;相信和怀疑:附加疑问句认知研究[D];河南大学;2002年

3 俞理明;汉语缩略研究[D];四川大学;2002年

4 梁敬美;“这-”、“那-”的语用与话语功能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5 吴云霞;万荣方言语法研究[D];厦门大学;2002年

6 胡健;逆证推理与言语理解[D];复旦大学;2003年

7 徐默凡;现代汉语工具范畴的认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8 姜玲;英汉隐喻句对比研究英汉隐喻句对比研究[D];河南大学;2003年

9 王道英;“这”、“那”的指示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10 刘佐艳;语义的模糊性与民族文化[D];黑龙江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吉田泰谦;汉语肯定句与否定句不对称现象的考察[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0年

2 王业兵;从语境角度考察词义演变的规律[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3 周漓云;从语境角度分析英汉互译中语言的得体[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4 张焰明;《简·爱》两个译本评析[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5 李芳;论商务谈判中的礼貌语言策略[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6 李怀奎;语用能力与礼貌原则[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7 张林雅;翻译的语用观[D];曲阜师范大学;2000年

8 张建华;英汉呼语对比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0年

9 王蕾;模糊语言及其翻译[D];广西大学;2001年

10 徐云知;近20年语感及语感教学问题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明来;;可能式动补结构在宋人话本中的不平衡现象[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2 张s,

本文编号:201574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201574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b05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