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副词“并”的来源
本文选题:并 + 语气副词 ; 参考:《语文建设》2012年08期
【摘要】:"并"由动词演化出方式、范围和语气副词的根源均在于其本义:方式副词的出现是"同时"语义特征的突显结果;范围副词的出现是"同时"语义特征抽象化为"都"的结果;其独特的语气副词根源仍在其本义——由本义抽象出的"双方之间的一致性"。
[Abstract]:It is the result of " simultaneous " semantic feature extraction ; the emergence of the subword of range is the result of " all " of " simultaneous " semantic features ; its unique tone subword is still in its meaning _ agreement between the two parties " abstracted from the meaning .
【作者单位】: 河南商丘师范学院文学院;
【分类号】:H14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温锁林;;语气副词“并”的语法意义[J];语文研究;2009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邱峰;;副词“并”的语法化[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2 许慧娟;;表情态副词“并”“倒”“也”的篇章功能[J];语文学刊;2011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欣;汉日否定表达对比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蒋颖;预设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D];暨南大学;2011年
2 李得成;《祖堂集》副词系统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
3 王朝荷;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的评注性副词[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吴中伟;论“又不P,~Q”中“又”的意义[J];汉语学习;1999年04期
2 彭小川;副词“并”、“又”用于否定形式的语义、语用差异[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年02期
3 马真;;表加强否定语气的副词“并”和“又”——兼谈词语使用的语义背景[J];世界汉语教学;2001年03期
4 王明华;;用在否定词前面的“并”与转折[J];世界汉语教学;2001年03期
5 刘丹青;唐正大;;话题焦点敏感算子“可”的研究[J];世界汉语教学;2001年03期
6 史金生;;“又”、“也”的辩驳语气用法及其语法化[J];世界汉语教学;2005年04期
7 胡裕树 ,范晓;试论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年02期
8 沈家煊;;跟副词“还”有关的两个句式[J];中国语文;2001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赖琴莲;马贝加;;语气副词“还”的产生[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09年07期
2 吴德新;;现代汉语副词“简直”的语义考察[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3 刘俊莉;;句式功能义的词汇化例谈[J];长江学术;2006年02期
4 盛继艳;;语气副词“可”的语义分析[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年06期
5 宋红梅;;“都NP了”句式的句法语义分析[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08年06期
6 牛丽亚;;《论衡》新兴语气副词描写[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7 乔石豪;;语气副词“连”的来源及语法化过程[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8 白雁南;;《世说新语》同形异类语气副词辨析[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9 杨德峰;;语气副词作状语的位置[J];汉语学习;2009年05期
10 韩慧鸽;;《颜氏家训》语气副词继承中的发展[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0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梁源;黄良喜;;再探讨汉语实词的句法类别不定——从词类原型的语义特征出发[A];高名凯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纪念高名凯先生诞辰100周年论文集[C];2011年
2 谢英;;关于“NP+不+X+谁+X”句式[A];福建省辞书学会2004年学术研讨会交流材料[C];2004年
3 沙润霞;;从双宾动词的语义特征和双宾句的句法形式考察一类“动宾结构+宾语”句式[A];黑龙江省语言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4 毕玉德;程兰涛;;韩国语动词语义分类树的推导[A];内容计算的研究与应用前沿——第九届全国计算语言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5 许小星;亢世勇;;补语语义指向的制约因素[A];中国计算机语言学研究前沿进展(2007-2009)[C];2009年
6 苏岚;;四种隐喻意义结构下的隐喻翻译[A];贵州省翻译工作者协会2008年翻译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汇编[C];2008年
7 付丽;;说“触电”[A];黑龙江省语言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8 刘楚群;;论现代汉语中非典型连动句式“V起来+AP”[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9 殷国光;华建光;;《庄子》动词配价研究[A];和谐社会:社会建设与改革创新——2007学术前沿论丛(下卷)[C];2007年
10 吕f^;;“把”字句的一种特殊隐含意义[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邢福义;“救火”一词说古道今[N];光明日报;2007年
2 屈哨兵 广州大学人文学院;一树新花,,四面观胜[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3 吴娟娟 山西财经大学华商学院;留学生与本族人汉语程度副词使用情况浅析[N];山西经济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素英;中古汉语语气副词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2 杨梅;阿美语动词的语义特征及结构分析[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3 石德富;台湾卑南语构词法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4 樊中元;现代汉语一名多量现象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5 徐默凡;现代汉语工具范畴的认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6 罗思明;英汉动结式的认知功能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7 齐春红;现代汉语语气副词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8 李琳;外国学生习得汉语语气副词调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9 张景霓;毛南语动词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10 颜红菊;现代汉语复合词语义结构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裴美淑;汉韩料定类语气副词对比研究[D];延边大学;2010年
2 孙杏丽;语气副词“到底”的多角度研究[D];河南大学;2010年
3 丁熠;“契合”类语气副词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聂俊伟;现代汉语顿悟类语气副词研究[D];河南大学;2012年
5 崔明娥;语气副词“诚然”的多角度分析[D];延边大学;2012年
6 刘慧;“意外态”语气副词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7 姚淑艳;现代汉语存在句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5年
8 屈正林;现代汉语的状补可换位成分[D];南昌大学;2005年
9 王淑良;安化羊角塘方言被动句的句法[D];湖南大学;2006年
10 王璐;二十一世纪英汉新词的比较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01659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20165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