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报刊词汇非范畴化现象对比研究
本文选题:中美报刊 + 词汇非范畴化 ; 参考:《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S4期
【摘要】:随着非范畴和范畴化概念不断地引起语言学家们的关注,相关研究也泉涌般出现,但关于词汇方面的非范畴化的对比研究却为数甚少。新闻英语具有其独有的语言特点,中西方新闻报纸词汇使用也存在着差异。《中国日报》与《华盛顿邮报》分别是中美两国的主流英语报纸之一,新闻内容也一直是中美新闻英语对比的主要素材。因此,本文借此发现中美新闻报刊语言的特点并提供理论依据,通过分析非范畴化现象的产生机制,为非范畴化理论提供更多的语料支持。
[Abstract]:With the attention of linguists on the concept of non-categorization and categorization, there are many related studies, but there are few contrastive studies on non-categorization of vocabulary. News English has its unique linguistic characteristics, and there are also differences in the use of vocabulary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news newspapers. The China Daily and the Washington Post are one of the mainstream English newspapers i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respectively. News content has also been the main material for the comparison of news English betwee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Therefore, this paper finds ou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hinese and American journalistic language and provides theoretical basis for providing more corpus support for the theory of non-categorization by analyzing the mechanism of the phenomenon of non-categorization.
【作者单位】: 山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分类号】:H313;H13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刘正光;语言非范畴化的工作机制[J];外语研究;2005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蔡晓斌;;非范畴化过程中词义的主观化分析[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2 陈建生;杨玉娟;;词义的范畴化与非范畴化[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3 刘坛孝;董维山;;当代汉语新词语义模糊性的体验哲学思辨——以“山寨x”词串构式为例[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4 夏竟成;;范畴化和非范畴化对ESL词汇教学的启示[J];长沙通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5 燕芳;;范畴化理论在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4期
6 吕军伟;;“耗费”义“花_动”探源[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7 吴比;雷卿;;语言非范畴化实现的机制与认知理据[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4期
8 陈洲建;陈展;;从非范畴化的角度来分析英语中动句[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5期
9 郭奇军;龙启艳;;非范畴化视角下的现代汉语动词作状语研究[J];集宁师专学报;2010年01期
10 王学文;;从认知的原型效应与非范畴化看词类的偏移[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陆红艳;;非范畴化视角下的多义性分析[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陈勇;汉语数量范畴及其非范畴化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2 王仁强;认知视角的汉英词典词类标注实证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6年
3 张洪芹;动态词义识解论[D];河南大学;2007年
4 陈建生;英语词汇教学“石化”消解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5 姜红;与陈述、指称相关的现代汉语语法现象研究[D];苏州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小飒;基于非范畴化理论的英语动词名词化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2 梁庆;语言非范畴理论下英语名词功能多义性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3 周吉红;语言的非范畴化及其演变过程[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4 朱蓉;“V/A+死+了”构式的非范畴化[D];四川外语学院;2011年
5 向友青;英语v-ing结构从范畴化到非范畴化转变的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1年
6 杨喜刚;非范畴化理论视角下的“副词+名词”结构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1年
7 胡乃杰;英语时态范畴的认知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年
8 刘坛孝;模因机制下“山寨X”构式的认知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1年
9 雷蓓;英语动词—ing结构的非范畴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10 蒋意;英汉词类转换的认知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刘正光;隐喻映射的本质特征[J];外语学刊;2003年03期
2 刘正光 ,刘润清;Vi+NP的非范畴化解释[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3年04期
3 刘正光,刘润清;N+N概念合成名词的认知发生机制[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4 刘正光,崔刚;非范畴化与“副词+名词”结构[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5 刘润清,刘正光;名词非范畴化的特征[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4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阿布都外力·阿尤甫;维吾尔语动名词的名词化及其原因[J];丝绸之路;2004年S2期
2 朱永生;;名词化、动词化与语法隐喻[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年02期
3 邝计嘉;;动词化的话语转换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0年22期
4 曲文蕾;;“名动词”研究综述[J];语文学刊;2010年20期
5 余仁安;;英语的动作名词与名词化句子[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02期
6 尹黎云;古代汉语主谓短语研究[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1990年02期
7 朱苏力;;你们不再提问了[J];语文教学通讯;2006年14期
8 陆国君;宋建清;;概念隐喻的认知阐释及概念隐喻能力[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9 檀栋;;从范畴转换观看汉语名词化问题——从朱德熙《语法答问》说起[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10 高航;;汉语单音节动词的名词化机制:基于认知语法的考察[J];外语研究;201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王文艺;;布依语与汉语量词比较[A];布依学研究(之七)——贵州省布依学会第三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七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1年
2 马薇薇;;“VP者”与“VP的”的对应关系[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张麟声;;关于景颇语定语助词ai的另一种可能的解释[A];中国民族语言学会第10届学术讨论会摘要集[C];2010年
4 沈家煊;;“名动词”的反思:问题和对策[A];高名凯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纪念高名凯先生诞辰100周年论文集[C];2011年
5 魏在江;;英汉情态隐喻对比研究[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江荻;;藏语不规则动词的信息标注方法[A];中国计算语言学研究前沿进展(2009-2011)[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董秀芳 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语法化研究:争议与发展并存[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航;现代汉语名动互转的认知语法考察[D];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7年
2 乔翔;汉英形修名结构对比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3 陈新义;中国阿尔泰语系的语序类型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4 马春华;现代汉语欧化结构研究[D];安徽大学;2010年
5 黄芳;先秦汉语量范畴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6 赵金灿;云南鹤庆白语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7 张雷;黎语志强话参考语法[D];南开大学;2010年
8 莫启扬;语言中的时间性及其操作[D];西南大学;2011年
9 李知恩;量词的跨语言研究[D];北京大学;2011年
10 吐尔逊·卡得;维吾尔语柯坪土语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钟鸣;汉英事件名词比较[D];南昌大学;2010年
2 吕厦敏;《左传》名词陈述化研究[D];北京大学;2010年
3 祝丹霞;汉语“名词短语+的+形容词短语”构式中形容词短语名词化的动因和机制研究[D];河南大学;2012年
4 水野江文;“X+的+VP”结构考察[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2年
5 刘艳;论公共演讲口译中的语法隐喻[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6 姚新奕;抽象与具体[D];上海海运学院;2002年
7 高艳丽;及物系统视角下英汉科技新闻语篇名词化对比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8年
8 梁生;江华东陂梧州话名词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1年
9 张欢;现代汉语名词的复数表达形式及其标记问题[D];南昌大学;2010年
10 王桂娟;《现代汉语词典》双音节动词转指名词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02094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20209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