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四地“获”字句对比考察
本文选题:两岸四地 + 被动句 ; 参考:《华文教学与研究》2012年02期
【摘要】:在两岸四地的现代汉语中,有标记被动句"获"字句还在使用,特别是在台港澳地区,这一形式比较多见。这是一种古已有之的形式,有相当突出的古雅色彩,它的表义倾向是[+如意、期望]与[+中性、期望],与同类的"遭"字句分工明确,而与"被"字句则多有交叉。"获"字句的结构类型少于"被"字句和"遭"字句,在大陆与台港澳之间有明显的差异与融合表现。
[Abstract]:In modern Chinese, marked passive sentence "get" is still in use, especially in Taiwan, Hong Kong and Macao. This is an ancient form, with a rather prominent quaint color, its tendency to express its meaning is "Ruyi, expected] and [neutral, expected], and with the same kind of" suffer "sentence division of labor is clear, and with the word" be "more cross." The structure type of "Huo" sentence is less than that of "Bei" sentence and "Wei" sentence. There are obvious differences and amalgamation between the mainland and Taiwan, Hong Kong and Macao.
【作者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民俗典型文字研究中心;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两岸四地若干现代汉语差异与融合研究”(10BYY023)
【分类号】:H14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刁晏斌;;台湾话的特点及其与内地的差异[J];中国语文;1998年05期
2 林利藩;“获颁”,是获是颁?[J];咬文嚼字;2000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王玲;;句法结构的定量分析——以“有+VP”格式为例[J];汉语学习;2011年04期
2 危露露;;大陆台湾The Great Gatsby流行汉译本中ABB式形容词对比研究[J];语文学刊;2011年23期
3 刁晏斌;;两岸四地的“遭”字句及其与“被”字句的差异[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2年05期
4 李行健;仇志群;;两岸词典中差异词的界定及其处理——两岸合编语文词典中的新问题[J];语言文字应用;2012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祝晓宏;新加坡华语语法变异研究[D];暨南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马静;台湾《醒报》词汇考察与分析[D];河北大学;2011年
2 张丹;海峡两岸“书同文”刍议[D];清华大学;2004年
3 任庆;现代汉语“有+VP”格式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9年
4 马霏;《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与《重编国语辞典修订本》对比研究[D];鲁东大学;2012年
5 王文文;两岸词汇词义对比分析[D];鲁东大学;2012年
6 林晓珊;泉州方言“有+VP”结构研究[D];渤海大学;2012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左福光;;四川宜宾方言的被动句和处置句[J];方言;2005年04期
2 张为;一种常被忽略的被动句[J];语文学刊;1982年04期
3 王秀珍;;被动句中表示补语的几个格助词[J];日语学习与研究;1985年04期
4 沈秋明;;关于let被动句的一个问题[J];大学英语;1987年03期
5 许仰民;论《水浒全传》的被动句[J];古汉语研究;1990年01期
6 田文琪;被动句的俄汉对比[J];外语学刊;1992年06期
7 赵清永;对被动句的再认识[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年06期
8 李引,王桂芝;英语被动句与强调的英汉比较[J];外语学刊;1996年01期
9 张国云;试析维吾尔语被动句在汉语中的表达形式[J];语言与翻译;2000年02期
10 赵修江;李淑梅;;被动句与系表结构的区别[J];少年天地(初中);2002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年高;;敦博本《坛经》的被动句[A];语言学新思维[C];2004年
2 亓艳萍;;小学儿童运用被动句表达的调查研究[A];语言文字应用研究论文集(Ⅱ)[C];2004年
3 戴胜海;杨波;颜伟;;现代汉语“名+名”组合的统计考察[A];第二届全国学生计算语言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 田绪明;罗燕京;;软件设计阶段的用例切片的合成研究[A];2009年研究生学术交流会通信与信息技术论文集[C];2009年
5 阎英;;短信群发系统的设计与实现[A];第九届全国青年通信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6 栾静;贺英杰;;软件测试方法及用例的设计分析[A];2010通信理论与技术新发展——第十五届全国青年通信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C];2010年
7 张鹏;姜利群;;基于用例的软件规模估算方法研究[A];AECC专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喻柏林;;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中的句式效应[A];全国第六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87年
9 黄云平;富文彬;邹振国;;斜板浅层技术装备的推广应用[A];2003年十一省、区、市机械工程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10 王道堂;林春哲;张凯;;软件测试用例构造方法与手段[A];计算机技术在工程建设中的应用——第十二届全国工程建设计算机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徐勇;加强两岸四地合作 共创信息产业繁荣[N];人民邮电;2001年
2 科技部政策法规司司长 张景安;两岸四地携手信息业发展[N];中国机电日报;2001年
3 晋辉;总结经验做好台港澳地区交流工作[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
4 本报记者 顾汶;两岸四地专家着手信息统一[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1年
5 钟新哲;走到一起来[N];国际经贸消息;2002年
6 市委中心通讯组记者 韩启明;姚引良谈古论今说宝鸡[N];宝鸡日报;2006年
7 记者 陈宏;集思广议 齐进共荣[N];国际经贸消息;2002年
8 本报记者 李子木;华文图书近期走势扫描步入整合与交融的时代[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4年
9 记者李富永;两岸四地工商界共谋发展大计[N];中华工商时报;2002年
10 东泓;力促货运代理合作[N];国际商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金莲;基于平行语料库的中日被动句对比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2 王志坚;俄语被动句的多维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3 周晓;语言习得的基因和脑基础[D];浙江大学;2011年
4 朴顺姬;现代韩国语被动表现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5 王志军;英汉被动句认知对比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6 阮桂君;宁波方言语法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7 张万禾;意愿范畴与汉语被动句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8 边成妍;韩中两国本科基础汉语教材语法项目编写比较分析[D];北京语言大学;2008年
9 黄锦君;二程语录语法研究[D];四川大学;2002年
10 许明武;科技英语句层信息传递功能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灵韵;关于《太阳》中被动句翻译的分析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2 杨春凤;佛传经被动句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杨静;韩中被动句的表现形式,意义功能及对应关系研究[D];青岛大学;2010年
4 刘畅;英、日、汉被动句对比分析[D];郑州大学;2010年
5 张媛;中日被动句对比分析[D];四川外语学院;2011年
6 王玉红;《世说新语》被动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梁彬;现代汉语被动句研究综述[D];吉林大学;2011年
8 张铁红;汉日被动句对应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9 姜丹;中韩被动句比较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2年
10 谢颖;关于“てもらう”文和被动句的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02119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20211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