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学论文 >

科学语篇的举证

发布时间:2018-07-07 14:46

  本文选题:证据手段 + 言据性 ; 参考:《理论月刊》2012年11期


【摘要】:科学语篇中的证据手段如感知觉证据、引证、演绎、归纳等具有特定的认知编码规律,在科技语篇建构中有着积极的功能和作用,它们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语言与世界、语言与认知、语言与人及社会之间的多重互动。基于言据性理论深入考察科学语篇中的证据手段,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其背后的意识、认知等方面的运作机制,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和认识科学语篇写作中证据手段的科学和社会意义。
[Abstract]:The means of evidence in scientific discourse, such as perceptual evidence, citation, deduction, induction and so on, have specific rules of cognitive coding, and play a positive rol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scientific discourse. To some extent, their use reflects the language and the world. Language and cognition, language and human and social interaction. An in-depth study of the evidential means in scientific discourse based on the theory of verbal evidence can help us to understand the underlying mechanisms of consciousness, cognition, and so on. It is helpful for us to understand and understand the scientific and social significance of evidential means in scientific discourse writing.
【作者单位】: 成都师范学院外语系;
【基金】:四川省教育厅重点科研项目(11SA189)
【分类号】:H05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王俊民;;论证据意义上的事实[J];证据科学;2010年06期

2 彭漪涟;略论金岳霖关于事实与理论相互关系的基本观点——金岳霖事实观探析之二[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06期

3 陈刚;理论与事实的关系:从哈金的实验观点看[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4年04期

4 R.斯涛纳克尔,胡泽洪;论预设[J];哲学译丛;1999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曾文雄;;中西语言哲学“语用学转向”新解[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4期

2 詹全旺;;新闻言语行为分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3 张小红;;语言背后的镜子——简析预设在语言概念功能中的深层特征[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4 林莉兰;;奥斯汀言语行为二分说述评[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5 胡萍英;;语言游戏说与大学英语教学方式[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6 朱晓红;周家春;;言语教学的哲学基础及实践策略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7 宋荣超;;语言范畴观的历史演进[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8 张庆华;;蒯因“翻译不确定性”论题的哲学内涵[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9 葛显娇;;“尸体”与隐喻式命名[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10期

10 海娜;;用摹状词理论解析“白马非马”[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红婴;;论法定程序的“以言行事”[A];边缘法学论坛[C];2005年

2 张燕;;弗雷格意义理论浅析[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六辑)[C];2010年

3 楼巍;许为民;;技性科学观:科学的当代性和复杂性[A];全国科学技术学暨科学学理论与学科建设2008年联合学术年会浙江大学论文集[C];2008年

4 周频;;在学习词典中采用语义网络凸显语词意义[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6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5年

5 孔慧;;哈贝马斯论塞尔的《意义、交往及表现》[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7)[C];2009年

6 路俊卫;秦志希;;由新闻学关键词的演进看新时期新闻观念的嬗变[A];中国传媒大学第三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7 徐桂权;;舆论空间的分化与重构——当前中国媒介、言论与利益表达的社会逻辑[A];中国传媒大学第三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8 胡志坚;;个案裁判规范之构建是司法裁决证立的关键[A];第十六届全国法律逻辑学术讨论会论文(成就·反思·前瞻——中国法律逻辑三十年)[C];2008年

9 卢风;;科学主义、生态主义与神秘主义[A];“以人为本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学术研讨会暨中国人学学会第12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10 程晓曦;单军;;地域性城市设计与研究的逻辑理念——以青海省海南州恰卜恰镇城市设计为例[A];2007中国民族和地域特色建筑及规划成果博览会、2007民族和地域建筑文化可持续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瑛;中国话语权生产机制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施佳胜;经典 阐释 翻译——《文心雕龙》英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原雪;二语/外语语境下的批判性阅读理论构建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武克勤;英伽登文学本体论思想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5 张海斌;转型社会中的乡村自治与法治[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刘娜;哲学语用学视域中的教育实践[D];南开大学;2010年

7 孙小龙;规范、推论与社会实践[D];南京大学;2011年

8 吴越民;中美报纸新闻中女性形象塑造的跨文化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9 张爱珍;模糊语义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10 姜燕;汉语口语美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石实;隐秘的参与[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陈晓娟;基于“事实与价值”二分法的政府危机公关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任芝;请求言语行为的俄英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尹成;中国新闻奖的价值分析[D];湘潭大学;2010年

5 谭艳;认知语义学在小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6 孙长城;试论公民法律意识的生成[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7 张伦建;语言的召唤—当代中国语言批评的特点与反思[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8 李本加;藏族文学语言学及其艺术史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9 郑昊;归纳逻辑或然性问题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10 李宁;现代家居环境的室内设计语言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吴丹红;论英美法上的意见证据[J];律师世界;2003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房红梅;;言据性研究述评[J];现代外语;2006年02期

2 曾俊洁;;浅议汉语句末语气词“吧”的情态意义[J];文学界(理论版);2010年06期

3 汪燕华;;从元语篇的分布情况看哲学语篇和科学语篇的异同[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4 王天华;;论言据性的语义范围[J];外语学刊;2010年01期

5 桑紫宏;;现代汉语中的言据性表现——以新闻语言为例[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09年05期

6 D.Blakemore ,姚岚;《关联与语言意义》述评[J];当代语言学;2005年02期

7 孙自挥;;科学语篇的可证性[J];修辞学习;2007年06期

8 王国凤;喻旭燕;;汉英新闻语篇言据性类型学研究[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1年02期

9 邱采真,龚梅;语用推理与话语理解[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10 王琴;周江林;;医学论文讨论部分言据性模糊限制语调查与分析[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邓英;;基于说话人的对话语音分割[A];中国声学学会2005年青年学术会议[CYCA'05]论文集[C];2005年

2 李斌;陈小荷;;汉语褒贬词语的褒贬指向问题初探[A];第四届全国学生计算语言学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8年

3 艾妮;;谏劝中委婉格运用的“源”与“流”初探[A];江西省语言学会第五届会员大会暨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4 梁在明;霍光利;;间接言语行为的表达与理解[A];外语语言教学研究——黑龙江省外国语学会第十一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7年

5 佘晨光;;同传中的简洁原则与同传质量的关系[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阮绪和;;江西武宁(上汤)话的程度副词“死、几、蛮”[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7 鲁素霞;;现代汉语中的“要不_1”和“要不_2”[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8 钟明荣;谢双园;;主观性和“还NP呢”句式[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9 王义娜;;人称代词移指现象的主观性分析[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10 祝东平;高彦怡;;副词“就”的释义[A];第五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贾婧;口语翻译:突破语言通讯障碍的“法宝”[N];科技日报;2007年

2 徐家永;要注意三种特殊否定句的使用[N];语言文字周报;2007年

3 引甫;颇具特色的语文工具书[N];光明日报;2007年

4 丁文曦;说话连“嗯”带“啊”,口头语后面的另类道理[N];新华每日电讯;2007年

5 李爱军;面向言语工程的情感语音[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6 龙圣明;明星也要加强中文修养[N];中国文化报;2006年

7 本报记者 刘洪宇;当机器听懂了我们的声音[N];辽宁日报;2008年

8 《语言文字报》原主编 杜永道;正确使用“的地得”[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8年

9 封寿炎;语言文字如何传承与创新[N];解放日报;2009年

10 朱珉迕;说中文和“拌洋荤”[N];解放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房红梅;言据性的系统功能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2 张作功;语义级差[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3 闵星雅;助动词“能”和“会”的认知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4 李海辉;电视访谈中话语缓和的语用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8年

5 祝东平;汉语时间感知模式与相关汉语因素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6 宗世海;汉语话语中误解的类型及其因由[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0年

7 李洪儒;语句中的说话人形象[D];黑龙江大学;2003年

8 李剑影;现代汉语能性范畴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9 席留生;“把”字句的认知研究[D];河南大学;2008年

10 李宇凤;汉语语用偏向问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英娴;关联—顺应模式下谎言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2 肖晶;汉语言语礼貌分析模式[D];西南交通大学;2004年

3 柴婷;汉语新闻发布会话语中言据性特征的系统功能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9年

4 徐婷;视角空间理论框架中的言据性现象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5 汪海洋;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的原因及策略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6 蒋勇;对不连贯话语的原因及其理解的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04年

7 叶文婷;汉语语用歧义的产生状况[D];四川师范大学;2005年

8 潘紫霓;言语交际中曲解现象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9 李佳j;现代汉语的实据性及其表现[D];复旦大学;2008年

10 周薇薇;论交际中说话人的语用意图之体现[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10529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210529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845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