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鲁解构学派的互文性研究及其对翻译的启示
[Abstract]:Taking Yale School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probes into the intertextuality of deconstruction school characters, analyzes the important concepts of differentiation, rhetorical reading and repetition, compares the relevant expositions in ancient China, and brings some enlightenment to translation from these discussions. It is hoped that this discussion will be conducive to the dynamic understanding of the theory, to the construction of rational criticism and interpretation, and to the development of local theoretical resources and the mutual interpretation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literary theories and translation studies.
【作者单位】: 清华大学外文系;
【基金】:作者主持的清华大学亚洲研究中心重点项目(A类A1)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H05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张沛;德里达解构主义的开拓[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1年06期
2 王凤;;希利斯·米勒的“重复”观解读[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3 蔡志诚;漂移的边界:从文学性到文本性[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4 程锡麟;互文性理论概述[J];外国文学;1996年01期
5 黄念然;当代西方文论中的互文性理论[J];外国文学研究;1999年01期
6 聂珍钊;剑桥学术传统与研究方法:从利维斯谈起[J];外国文学研究;2004年06期
7 罗选民,杨小滨;超越批评的批评(下)─—杰弗里·哈特曼教授访谈录[J];中国比较文学;1998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单斌;“起源”的迷思——德里达《〈几何学起源〉导论》解读[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2 高路,高远;“黄花”=“yellow flowers”?——从一例中诗英译看将互文性理论引入翻译研究的必要性[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4期
3 赵诚;通天塔里的镣铐舞者——也谈文学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5期
4 贺鸿莉;;译者主体性的互文性诠释[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5 潘德荣;回顾与反思:关于马克思主义诠释学的探索[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6 佘松;;现代重彩画散议[J];书画世界;2009年02期
7 张玉娟;;论文学交际中体裁的不变性与可变性[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8 梁淑梅;龚艳萍;;互文性理论观照下的译者主体性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9 戴艳云;;模因论与贺岁片台词的互文性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10 潘艳;;何处追寻失落之幸福——析赫伯特·艾森赖希之《奥尔良的新(幸福)少女》[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路涛;;Ontology的释译[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2 龙扬志;;一部诗剧与一个诗人的创作史[A];李轻松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3 李梅红;;在互文性的指导下进行广告套译[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于海岩;;解析英汉翻译中源语、目的语的意义联想——从互文性角度看翻译的应对策略[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胡兆云;;互文性理论与文学翻译的互文还原原则[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仰海峰;;形而上学的解构与面向未来的承诺:德里达解读马克思[A];第五届马克思哲学论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研究会议论文集(下)[C];2005年
7 万丽媛;;从引用看语篇的互文性[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8 宋一苇;;马克思哲学与后现代性理论话语[A];繁荣·和谐·振兴——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首届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C];2007年
9 李龙;;文学理论的“问题性”:语境和方法[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C];2008年
10 谢劲松;;隐喻与形而上学[A];现代德国哲学与欧洲大陆哲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黄德先;文化途径翻译研究:争议与回应[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张U,
本文编号:213906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21390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