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智的窗口——隐喻、转喻和概念整合》评介
[Abstract]:Regular 1. Three decades ago, Lakoff and Johnson regarded metaphor as a fundamental way of thinking. Since then, the role of metaphor has gradually materialized and is regarded as the springboard of thinking and the supporting point of human existence. Over the past three decades, there has been evidence that Lakoff et al., who reincarnated rhetoric into thought research, freed people from language games and opened them up
【作者单位】: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分类号】:H0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陆辉;;校园流行语意义构建的概念整合分析[J];淄博师专学报;2011年02期
2 陈玉秀;;隐喻的认知机制和隐喻相似性[J];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3 邹艳萍;;概念整合理论视域下的英汉情感隐喻分析[J];China's Foreign Trade;2011年16期
4 孙继红;张恒;;文化语言学视角下的隐喻研究[J];黑河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5 高全;;论隐喻式思维写作[J];华章;2011年24期
6 项凝霜;;基于概念整合理论的翻译过程探索[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7 宁传凤;;概念整合理论下广告双关语的通感研究[J];科技信息;2011年21期
8 颜志科;;模因论视角下隐喻的生成、发展与传播[J];外语学刊;2011年04期
9 庄亚欣;;隐喻——思维的方式、语言的结构[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1年08期
10 苗丽;;网络语言中的隐喻现象研究[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1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彭增安;;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西方隐喻研究管窥[A];文学语言理论与实践丛书——辞章学论文集(上)[C];2002年
2 杨成虎;;喻体的事件性[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3 于云玲;杨一博;;哲学视角中的隐喻——从修辞隐喻到认知隐喻[A];高教科研2006(下册:专题研究)[C];2006年
4 刘先宽;孙若红;;网络交流语的隐喻研究[A];科学发展与社会责任(B卷)——第五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文集[C];2008年
5 彭懿;;《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新论[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6 宋雪松;文旭;;二语习得中的概念整合模式[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7 庄丽媚;;当代语言哲学的隐喻研究及其意义[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戴卫平;高艳红;;垂直方位词“上/下”“UP/DOWN”隐喻研究[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戴卫平;高艳红;;垂直方位词“上/下”“UP/DOWN”隐喻研究[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10 蒲松龄;;隐喻构建基本要素及其与隐喻理解效果的关系[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天津大学文法学院 李淑清;隐喻的修辞和认知功能分析[N];山西党校报;2011年
2 谭学纯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修辞学:“交叉学科”抑或“跨学科”[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扬锦;汉语词汇隐喻的认知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2 徐慈华;选择与适应[D];浙江大学;2007年
3 蒋静;小句补语句概念整合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9年
4 王霜梅;汉语定中结构的认知隐喻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5 李艳芳;批评性语篇分析修辞视角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6 王松鹤;隐喻的多维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7 吴恩锋;基于经济报道标题语料库的概念隐喻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8 王小潞;汉语隐喻认知的神经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9 尉万传;幽默言语的多维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10 项成东;等级幽默的语用认知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洁;概念整合理论及其在唐诗隐喻翻译中的应用[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2 刘建珍;隐喻话语理解的认知语义学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6年
3 于艳青;基于概念整合理论的通感隐喻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9年
4 吕金凤;隐喻的生成机制探索[D];信阳师范学院;2011年
5 栾丽娜;概念整合理论对双关的认知阐述[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6 朱璨;广告语篇中仿拟的概念整合理论阐释[D];西南大学;2010年
7 何志文;弗洛伊德著作《梦的解析》中的隐喻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7年
8 曹玲;间接言语的认知阐释[D];河北大学;2005年
9 阿荣;商业广告的概念整合网络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10 翟秀霞;汉语网络语言变异的认知研究[D];汕头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14056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21405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