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布尼茨与门策的汉字研究
[Abstract]:Leibniz thinks that language is the reflection and primitive record of human civilization, and the history of human language is far more than that of human history. Therefore, Leibniz's study of Chinese characters, in fact,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human and philosophy. Leibniz was so keen on communication between East and West because he was able to "stand in the minds of others" and understand the different ways of thinking between the West and China. He said China is ahead of the West in image thinking (and even thinks Chinese medicine is better than Western medicine), while the West is better at abstract thinking than China. In Leibniz's thought, cultural communication between China and Europe is always two-way, and so is his study of Chinese characters. In Leibniz's study of Chinese characters, his correspondence with Menzer is an indispensable part.
【作者单位】: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外语学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一般规划项目(项目编号:05JA740007)
【分类号】:H12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刘啸霆;;莱布尼茨的世界文化观及其当代价值——兼及文化权益与文化哲学的使命[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2 刘啸霆;;整体思维与人类未来——文明的逻辑基础及当代使命[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3 杨静;;论莱布尼茨的科学院思想[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4 王元春;;儒学西传——欧洲哲学思想嬗变的机遇[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5 何亚妹;;向内陆之行的准备工作——16至18世纪西方传教士在澳门[J];考试周刊;2011年28期
6 冯晓虎;;莱布尼茨与基歇尔的汉语研究[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杨静;论莱布尼茨的科学观[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2 赵欣;十八世纪英国汉学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3 周燕;法国耶稣会士兼“国王数学家”李明及其《中国近事报道》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少凡;清朝的衰落与西方中国观的转变[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2 陈新;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有效性研究[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1年
3 张涛;乾嘉时期江苏地区学侣问题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1年
4 陈青松;雍正时期的禁教与禁教时期的天主教[D];暨南大学;2006年
5 张中鹏;许之渐与“康熙历狱”[D];暨南大学;2007年
6 赵世欣;博尔赫斯与中国文化[D];天津师范大学;2008年
7 刘小刚;哥伦布发现美洲的背景—地图学[D];浙江大学;2008年
8 田力;长老会传教士麦嘉缔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9 肖承福;清前期西洋音乐在华传播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10 田茹;西方传教士与早期澳门汉语传播(16-19世纪)[D];暨南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袁定基,华少库;论莱布尼茨以及孟德斯鸠和卢梭的“中国观”[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05期
2 王致钦;试论莱布尼茨对经验论和唯理论的综合[J];哲学研究;1996年07期
3 王汝发,李德生;关于“《周易》、莱布尼茨与中国古代数学”若干史实的注记[J];殷都学刊;1997年04期
4 李少兵;;莱布尼茨思想与当代伦理当代科学讨论会综述[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7年05期
5 李存山;莱布尼茨的二进制与《易经》[J];中国文化研究;2000年03期
6 刘钢;通向信息哲学的东方进路[J];哲学研究;2005年09期
7 孙小礼;莱布尼茨对中国文化的两大发现[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03期
8 黄春姣;立足当代 面向世界──评《莱布尼茨》[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06期
9 刘纲;;莱布尼茨:西方文化史中的“另类”[J];湖南社会科学;2007年06期
10 王连喜;对莱布尼茨感觉经验观点的考察[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少兵;;数学、物理学及形而上学的分立与统一——莱布尼茨实体学说剖析[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暨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文集[C];2010年
2 杨关玲子;;物理或神恩:自然的两种面孔——莱布尼茨自然观研究[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暨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文集[C];2010年
3 朱新春;;批判性思维与科学发现——以莱布尼茨为例[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暨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文集[C];2010年
4 齐敬;;莱布尼茨对笛卡尔唯意志论的批判[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5 刘钢;;莱布尼茨与德国的现代化及其对我国的启示[A];第四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06年
6 何茂活;;妄说不是文化,臆断岂成科学[A];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2003年年度会议论文集[C];2003年
7 郭龙生;;汉字的现状和未来[A];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2003年年度会议论文集[C];2003年
8 朱文旭;马娟;;彝文中的借汉字研究[A];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第七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9 崔增宝;;德勒兹或单子世界的复魅[A];全国“当代西方哲学的新进展”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8年
10 萧鉀父;;东西慧梦几时圆?——世纪之交的文化寄语[A];时代与思潮(6)——中西文化与20世纪中国哲学[C];199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李贺 李少兵;莱布尼茨思想的当代活力[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2 李文潮 德国柏林-勃兰登堡科学院;莱布尼茨档案中的“中国文献”[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3 吴童立 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莱布尼茨本体论勾勒世界图式[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4 本版辑文 晓慧;莱布尼茨及其哲学思想[N];中国城乡金融报;2006年
5 刘钢;莱布尼茨的思想与中国[N];学习时报;2007年
6 王渝生;“万能大师”莱布尼茨[N];大众科技报;2004年
7 王渝生;“万能大师”莱布尼茨[N];大众科技报;2004年
8 王渝生;“万能大师”莱布尼茨[N];大众科技报;2004年
9 王渝生;“万能大师”莱布尼茨[N];大众科技报;2004年
10 王渝生;“万能大师”莱布尼茨[N];大众科技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新春;莱布尼茨自然有机论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2 杨静;论莱布尼茨的科学观[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3 吴童立;莱布尼茨论统一性:观念、实体、现象[D];南开大学;2010年
4 任瑞芳;常微分方程理论的形成[D];西北大学;2008年
5 刘克苏;大全若缺[D];中国人民大学;1998年
6 周燕;法国耶稣会士兼“国王数学家”李明及其《中国近事报道》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7 程志波;科学发现中的学术主权问题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8 刘同辉;中体而西用,返本以开新—中西人格心理学思想之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9 王国豫;技术伦理学的理论建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10 贾小勇;19世纪以前的变分法[D];西北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nI;《音节汉字词汇等级划分》中级汉字研究[D];苏州大学;2012年
2 王焕菊;论莱布尼茨对经验论与唯理论的融合[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3 关燕芳;《蒙古秘史》标音汉字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7年
4 彭华;莱布尼茨对儒学与基督教神学的会通[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5 李晓;汉字功能论[D];吉林大学;2008年
6 陈芳;莱布尼茨的和谐伦理思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7 栾林;莱布尼茨单子论及其意义[D];辽宁大学;2009年
8 熊思呐;莱布尼茨实体思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9 王华军;汉字造字法与结构类型理论思辨[D];西北大学;2007年
10 许智平;侦查假设与可能世界理论[D];西南政法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15243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21524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