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著等身的罗念生翻译历练与成就
[Abstract]:Luo Niansheng is one of the pioneers of foreign literature. He enjoys a high academic reputation at home and abroad for his equal translation and rich literary creation. After returning from his studies in Europe and the United States, Luo Niansheng used his many years of study and talent in translation, translating numerous novels, essays, poems, plays, etc.
【作者单位】: 通化师范学院外语学院;
【基金】: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初中英语隐形课程开发研究,编号GH14390
【分类号】:H059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翟红梅,张德让;译者中心论与翻译文本的选择——析林语堂英译《浮生六记》[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2 张春慧;;Peter Newmark的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3 陈习芝;从意识形态的角度解读庞德的诗歌翻译[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4 翟红梅;姜家涛;;林语堂《浮生六记》英译研究述评[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5 盛绘;;徐志摩翻译活动的选择倾向[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6 宋萍;;译者个性审美差异与翻译风格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7 陈艳辉;;交际翻译与语义翻译原则在英诗翻译中的运用[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8 陈伟;;林语堂《浮生六记》的翻译风格[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8期
9 唐美华;;张谷若及其译本《还乡》文献研究述评[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1期
10 刘孝银;;鲁迅翻译理论探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许春翎;;古典文学作品英译中的格式塔意象再造阐释——兼评林语堂译介《浮生六记》中的审美体验[A];福建省首届外事翻译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芳;跨语际文学实践中的多元文化认同[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王艳红;美国黑人英语汉译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肖曼琼;翻译家卞之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4 周小玲;基于语料库的译者文体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5 刘桂兰;论重译的世俗化取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6 刘雪芹;《论语》英译语境化探索[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7 胡德香;中西比较语境下的文化翻译批评理论[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8 吴波;论译者的主体性[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9 陈爱钗;近现代闽籍翻译家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10 陈志杰;文言在外汉翻译中的适用性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洁;赛、沙《水浒传》英译本文化因素的翻译策略对比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2 韩芳;从翻译标准的变化看译者主体性的变化[D];河北大学;2009年
3 杨巧蕊;唐诗英译翻译批评现状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李曼;林语堂翻译思想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雷宇;“美即是真,真即是美”[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周思谕;清末民初对《福尔摩斯探案集》的译介[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滕学梅;中国近代翻译语体嬗变初论[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8 陶丽茶;林语堂翻译的读者意识研究[D];云南大学;2010年
9 杜华卿;西方译论沿革对中国译学的影响探析[D];河北农业大学;2011年
10 余雅清;功能对等视角下《边城》两英译本对比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立美;系统性·精粹性·学术性——评《欧美文学教程》[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2 李紫旭;;文学的发展与兴衰——论19世纪欧美文学发展的社会原因[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3 ;学界高度评价《欧美文学理论史》[J];漳州师院学报;1996年01期
4 马荣;;欧美文学中思维方式的变化和发展:超越“主客观决定论”[J];山花;2013年06期
5 孙汉生;;整体地把握本质——评《欧美文学理论史》的理论贡献[J];中外文化与文论;1996年01期
6 杜鹃;19到20世纪欧美文学女主人公心路寻迹[J];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0年01期
7 张志庆;欧美文学历史演变的现代阐释[J];文史哲;2002年06期
8 易晓明;回到“文学”史系统——对我国欧美文学研究及其方法论的一个反思[J];浙江社会科学;2002年03期
9 庄美芝;“食禁果”与“失乐园”——从欧美文学看知识的负效应[J];外国文学;2003年03期
10 ;前言[J];欧美文学论丛;2003年0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杜鹃;;心灵深处不息的呼喊——19—20世纪欧美文学女主人公精神追求轨迹探寻[A];走向21世纪的探索——回顾·思考·展望[C];1999年
2 冯茜;;欧美文学中的神话和宗教色彩[A];外国文学论集——世纪末的探索与思考[C];1997年
3 王忠祥;;鉴赏优美和谐的“四重奏”——简说绿原与欧美文学[A];“湖北作家与外国文学”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曾繁仁;欧美文学研究的超越与创新[N];中华读书报;2003年
2 汪介之;探索培养研究型人才之路的积极尝试[N];中华读书报;2007年
3 林月白;文化砍刀请勿乱劈柴[N];深圳商报;2014年
4 本报记者 马志宇;评点欧美文学奖[N];乌鲁木齐晚报(汉);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殷明明;19世纪欧美文学中的魔鬼及其精神分析学诠释[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2 付瑶;被建构的“中国形象”[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16635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21663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