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学论文 >

隐喻的多维研究趋势

发布时间:2018-08-09 08:21
【摘要】:目前,隐喻研究的对象已从单模态走向多模态,学科领域从单学科走向多学科交叉,研究方法从定性走向定量。特别是借助语料库(Corpus)、事件相关电位(Event-related Potential,ERP)、脑功能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眼动(Eye Tracking)等先进的计算机辅助的科学研究方法或神经成像的实验手段,使我们更加深入地、突破性地研究隐喻成为可能。隐喻的多维视角研究推动了认知隐喻理论的发展和完善,并将我们对于隐喻核心问题的研究不断地推向纵深。
[Abstract]:At present, the object of metaphor research has changed from single mode to multi-modal, the subject field from single subject to multi-disciplinary crossing, and the research method from qualitative to quantitative. In particular, advanced computer-aided scientific research methods such as (Corpus), event-related potentials (Event-related potential),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 eye movement (Eye Tracking) and so on, or experimental methods of neural imaging, have made us more in-depth. A groundbreaking study of metaphor is possible. The multi-dimensional perspective of metaphor has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and perfection of cognitive metaphor theory, and has pushed our research on the core issue of metaphor to a deeper depth.
【作者单位】: 浙江大学;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脑功能成像视角下的汉语隐喻认知神经机制研究(编号:09BYY020)
【分类号】:H0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潘艳艳;;政治漫画中的多模态隐喻及身份构建[J];外语研究;2011年01期

2 张辉;展伟伟;;广告语篇中多模态转喻与隐喻的动态构建[J];外语研究;2011年01期

3 王小潞;李恒威;唐孝威;;语言思维与非语言思维[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4 徐知媛;王小潞;;隐喻研究的多维视角——《隐喻与思维(剑桥手册)》述评[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10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正翠;李晓红;;浅析隐喻的显式和隐式[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2期

2 杜洪波;胡晓;;以身体部位隐喻为例论隐喻的翻译[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4期

3 胡河宁;;组织意象图式中的组织传播隐喻[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6期

4 蒋道华;英汉隐喻语用操作对比研究[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5期

5 任风雷;;隐喻意识,隐喻能力和二语习得[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04期

6 葛红,李加强;隐喻理论综观[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7 李先华;;唐诗词语隐含义个案考察及相关问题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8 徐澄;《午餐》修辞赏析[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9 朱晓红;从认知角度看“上”和“下”的方位性隐喻[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10 郑家芳;英汉两种语言有关“天气”的隐喻[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An Overview of Metaphor Research[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一辑)[C];2007年

2 袁娟;;隐喻认知推理机制的受制变量研究[A];重庆工程图学学会第十四届图学研讨会交流暨第二届CAD应用、CAI软件演示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4年

3 邱凯端;;英汉广告语言特性与广告图文隐喻初探[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庄丽媚;;当代语言哲学的隐喻研究及其意义[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邱玲俊;;从认知学及哲学角度看隐喻思维[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孙芳琴;;中西修辞语用中的饮食文化探析[A];贵州省翻译工作者协会第6届会员代表大会暨2007年翻译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7 苏岚;;四种隐喻意义结构下的隐喻翻译[A];贵州省翻译工作者协会2008年翻译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汇编[C];2008年

8 吴校华;;汉语象声词理据初探[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9 蔡若莲;;中国人伦关系的构建——《诗经》中禽鸟意象的探讨[A];第七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一)[C];2006年

10 刘先宽;孙若红;;网络交流语的隐喻研究[A];科学发展与社会责任(B卷)——第五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文集[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唐斌;《人民日报》中(1987-2007)农民工的话语再现[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唐树华;有些隐喻为什么不可能[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施佳胜;经典 阐释 翻译——《文心雕龙》英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徐章宏;隐喻话语理解的语用认知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2年

5 徐默凡;现代汉语工具范畴的认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6 姜玲;英汉隐喻句对比研究英汉隐喻句对比研究[D];河南大学;2003年

7 刘佐艳;语义的模糊性与民族文化[D];黑龙江大学;2003年

8 潘世松;不同年龄段语用主体语体特征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9 梁晓波;致使词汇与结构的认知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10 窦东友;管理、技术与英语教学[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谭瑾;现代汉语认知称谓词的隐喻及转喻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孙霞;文化视角下《围城》中隐喻的翻译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3 刘德美;球赛新闻报道中战争隐喻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4 李瑞芹;英汉多义词“手”的认知研究及其对英语词汇教学启示[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5 张贺;汉语歌词中隐喻应用的认知分析[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6 朱莹;旅游宣传手册翻译中的隐喻、转喻及其表达力[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高皓s,

本文编号:217349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217349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57f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