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用推理之我见
[Abstract]:Since Grice's Harvard lecture in 1967, pragmatists have put forward a variety of reasoning models, which are very controversial. However, in the author's opinion, although the specific steps are different, these models have a common weakness: they emphasize the importance of information content and neglect the role of emotional factors in language communication. Therefore, it is not enough to explain the actual use of language. In view of the key role of context in pragmatic reasoning, this paper proposes a new contextual analysis method based on previous studies, which introduces affective factors into the reasoning process as a necessary component of context in order to make up for the shortcomings of previous reasoning models.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基于多学科视域的认知研究”(12&ZD119)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分类号】:H03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徐盛桓;;基于模型的语用推理[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7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臧永红;;矛盾修饰法基于常规关系的语用推理[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2 张丽君;;基于心理模型语用推理的反语研究[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12期
3 张先刚;;语言中态度的认知机理[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4 邹春玲;代建伟;;言外转喻“属性强加联想”模式[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1年11期
5 何爱晶;陆敏;;去粗存精 取精用弘——构式语法研究概述[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6 伍俊文;;技术翻译中“归化”的认知机理研究[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7 杨海明;赵霞;;“沙发”与聚焦转指理据模式[J];大家;2012年11期
8 周彦每;刘世理;;概念本体论视角下公益广告语的认知机制研究[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9 申智奇;;论语用推理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7期
10 吴淑琼;;原因和让步——英语“X+as+subject+copula”构式的语义研究[J];英语研究;2011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爱萍;明喻和隐喻的心理语言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卢玉卿;文学作品中言外之意的翻译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李恬;指类思维和指类句[D];河南大学;2011年
4 李香玲;汉语兼语式的语义重合与话语功能的认知语法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5 席留生;“把”字句的认知研究[D];河南大学;2008年
6 黄缅;相邻关系—汉语反语的认知语用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8年
7 曾莉;非规约间接否定:作为语用策略的言语行为[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8 何爱晶;名—动转类的转喻理据与词汇学习[D];西南大学;2009年
9 庞杨;词汇同义关系在语境中的构建:词汇语用学视角[D];东北师范大学;2013年
10 李文竞;文学翻译机理研究—心智哲学视角[D];中南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丽君;基于心理模型语用推理的反语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孙振偎;意象图式在意义构建过程中的作用[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0年
3 宋洋;隐喻转喻对比分析[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0年
4 马闻生;英语新词的形成机制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5 李方方;翻译策略二分法的认知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6 吴钦;体育隐喻理解机制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7 张秀云;新闻标题的生成机制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8 胡长锦;基于自主依存理论对电影《非诚勿扰》幽默话语的认知分析[D];河南大学;2011年
9 武琳晗;现代汉语中“小心X”的认知机制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10 杨小丽;蛋果词的认知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盛桓;成语的生成[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2 徐盛桓;话语的含意性[J];外语研究;1996年03期
3 徐盛桓;;相邻与补足——成语形成的认知研究之一[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4 徐盛桓;含意本体论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6年03期
5 徐盛桓;;常规推理与“格赖斯循环”的消解[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年03期
6 徐盛桓;新格赖斯会话含意理论和语用推理[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学院学报);1993年01期
7 徐盛桓;语言学研究方法论探微——一份建议性的提纲[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1年05期
8 徐盛桓;常规关系与认知化——再论常规关系[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2年01期
9 徐盛桓;;“成都小吃团”的认知解读[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6年02期
10 徐盛桓;;语言学研究的方法论问题(下)[J];现代外语;1993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韧弦;熊学亮;;从请求行为管窥两种语用推理图式的异同[J];外语学刊;2005年06期
2 刘丽华;;心理模型推理观[J];外语学刊;2009年04期
3 李忠艳;路卿;;浅析关联理论语用推理的逻辑整合过程[J];大家;2010年16期
4 陶丽;苏晓军;;多层次转喻与语用推理[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5 樊玲;;间接言语行为转喻中的语用参数[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6 孙安胜;郭绍妮;;从合作原则的违反到语意解读[J];现代交际;2010年11期
7 邓隽;罗迪江;;论语用推理的全息交际模式[J];外国语文;2010年06期
8 白丽梅;李晓红;;语言交际中的会话含意与语用推理[J];考试周刊;2011年13期
9 祝敏;;小说对话的语用推理与人物性格塑造——以小说“Hotel”的片段“Blackmail”为例[J];时代文学(上半月);2011年04期
10 罗迪江;;论语用推理的全息性[J];巢湖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徐盛桓;;语用推理:从原则到模型[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2 李燕芳;;从关联理论看外交委婉语[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王晋瑞;;关联理论视阈下的摹状词指称赋值研究[A];山西大学2008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科学技术哲学)[C];2008年
4 刘根辉;李德华;尉迟治平;;形式语用学研究状况与展望[A];第二届全国学生计算语言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反问句的功能和语用分析[A];黑龙江省语言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6 蒋勇;;析从任选义迈向梯级义的转换机制[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7 马识途;;跨文化语境耦合的相干态模式[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8 ;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日程安排[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杨翠;语言学中的预设分析[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2 张s,
本文编号:217352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21735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