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的话语功能分析
[Abstract]:In modern Chinese, there are three "said". The discourse function of "speaking" to guide the topic is to reintroduce a discourse topic directly or indirectly, and the motivation of reintroducing the topic is that the speaker needs to construct a new psychological space. The paper also discusses the use of the words "speak" and "if".
【作者单位】: 首都师范大学国际文化学院;新疆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现代汉语话题标记的功能研究”(11CYY051) 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类型学视野中的汉语条件句研究”(11YJC40098) 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新疆项目(11XJC740003)
【分类号】:H14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王静;;论语篇性质与话题的关系[J];世界汉语教学;2000年04期
2 王静;;语篇与话题链关系初探[J];世界汉语教学;2006年02期
3 沈家煊;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年04期
4 方梅;;汉语对比焦点的句法表现手段[J];中国语文;1995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高玲玲;;视觉动词SEE语义演变的认知语用阐释[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2 李艳;;移就中的生命度等级转移规律[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3 罗主宾;;现代汉语“以A为B”凝固结构语义的认知分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4 高玲玲;张明;;语法化动因的再认识[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03期
5 贺学勤;;X-able形容词的主客观性及其语义分类[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6 张欢雨;;基于评价理论的朝核问题英语新闻报道的态度分析[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7 李雯婧;;预设研究综述[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3期
8 张旭;;程度副词“怪”和“够”的比较[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8期
9 杨丽梅;;论被字句的主观性[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4期
10 何姗;;“V起来+AP”中“AP”的认知等级[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叶文曦;;语义对立和语义同一[A];第六届汉语词汇语义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徐静;;换言连接成分类型及其语篇特点研究[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3 鲁素霞;;现代汉语中的“要不_1”和“要不_2”[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4 易美珍;;“我想”的语法化和功能分析[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王根;赵军;;中文褒贬义词语倾向性的分析[A];第三届学生计算语言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刘全升;姚天f ;黄高辉;刘军;宋鸿彦;;汉语意见型主观性文本类型体系的研究[A];第四届全国学生计算语言学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8年
7 张霄军;;主观性语义特征及其在机器翻译中的应用[A];机器翻译研究进展——第四届全国机器翻译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8 周敏莉;;新邵湘语的语气助词“去哩”[A];江西省语言学会2011年年会论文集[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邱闯仙;现代汉语插入语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张俊;对《红楼梦》中称呼语的所指和意图的研究:认知语用视角[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李秉震;汉语话题标记的语义、语用功能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郭红;基于第二语言教学的汉语语气范畴若干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董正存;汉语全称量限表达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李青;现代汉语把字句主观性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7 王欣;汉日否定表达对比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8 彭吉军;《论语》话题结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9 莫启扬;语言中的时间性及其操作[D];西南大学;2011年
10 方清明;现代汉语名名复合形式的认知语义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宋文平;现代汉语“A而不B”格式的多角度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黄姗姗;系统功能理论视阈下的“X是X”结构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高健;与“半”相关格式的量范畴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赵桂阳;现代汉语“不是X的X”结构考察[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顾倩;现代汉语否定副词“不”“没(没有)”“别”的对比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韦宁杰;插入语的主观性探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田洁;现代汉语回声拷贝式“A就A”结构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张丽萍;“不要太”结构的语法化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9 刘喜瑞;“非X不可”句式的相关变式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10 姜丹丹;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插入语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彭宣维;语篇主题类别[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1期
2 彭宣维;主题发展与衔接[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3期
3 许余龙;从回指确认的角度看汉语叙述体篇章中的主题标示[J];当代语言学;2005年02期
4 张旺熹;;主谓谓语结构的语义模式[J];世界汉语教学;1993年03期
5 王静;;论语篇性质与话题的关系[J];世界汉语教学;2000年04期
6 黄南松;;现代汉语的指称形式及其在篇章中的运用[J];世界汉语教学;2001年02期
7 沈家煊;词义与认知——《从词源学到语用学》评介[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7年03期
8 张德禄;论话语基调的范围及体现[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8年01期
9 雷莉;话题与话语的生成[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10 徐赳赳,JonathanJ.Webster!100732;叙述文中名词回指分析[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9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岳好平;汪虹;;概念整合理论框架下诗性隐喻意义建构的认知阐释[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2 李瑾瑜;;言语幽默中的概念整合[J];教育教学论坛;2010年09期
3 蔚蓝;城市文学的二度空间[J];文学自由谈;1992年04期
4 鲍铁宏;;谈舞台灯光对心理空间的塑造[J];戏剧文学;2003年10期
5 赵超;;谈立体构成的空间形态[J];艺术教育;2006年10期
6 李芳芳;;论海明威短篇小说的艺术风格[J];电影评介;2007年07期
7 于连江;;概念合成理论对翻译过程的多维解读[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8 张刚;;室内设计师如何把握心理空间和尺度[J];艺术研究;2007年02期
9 王晓丽;;语篇转化中的心理空间网络构建[J];外语学刊;2008年04期
10 毛毳;;论空间在舞蹈中的呈现方式及其特性[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许玉军;;幽默中的概念整合[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郝颖光;;开辟自由心理空间,孕育创新能力之树——浅谈心理自由内涵[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五卷)[C];2005年
3 宋雪松;文旭;;二语习得中的概念整合模式[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4 殷晓芳;;回忆性叙事叙述主体分裂的认知语义分析[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5 彭建武;季英奎;;新闻标题中的冒号在心理空间建构中的作用[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6 王珍;王文斌;;汉语不及物动词带宾语结构存在的认知理据[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7 彭建武;季英奎;;新闻标题中的冒号在心理空间建构中的作用[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郭康;;革命纪念地转换旅游机制的研究——兼谈西柏坡革命纪念地旅游开发[A];区域旅游开发的理论与实践[C];1994年
9 董永祥;金韩英;;“原点聚合-反馈回路”式动态健心教育的实践与研究[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青少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第八届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10 操凤玲;;合成空间理论对范畴的认知阐释[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芦胜兰;调整预期赢取心理空间[N];华夏时报;2005年
2 卢春祥 蒋建华 周成平;心理空间安全的战略博弈[N];解放军报;2009年
3 赵程远 熊英;心理空间乎?认知空间乎?[N];中国国防报;2006年
4 副主任医师 肖芸;盛夏为自己装台心理空调[N];医药养生保健报;2006年
5 本报记者 杨晓星;李沧区用文化催生社区和谐[N];青岛日报;2008年
6 熊英;“制心理权”:一个值得商榷的命题[N];中国国防报;2008年
7 王建一;教师的心理健康不容忽视[N];北京人才市场报;2007年
8 董少广;城市的记忆[N];中国经济导报;2005年
9 章睿齐;成功男人如何摆脱心累[N];健康时报;2005年
10 深圳市南山区后海小学校长 袁晓峰;爱因斯坦相对论与教师培训[N];中国教育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娄琦;功能性言语的意义生成—认知符号视角下心理空间双重整合模式[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2 聂仁发;现代汉语语篇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3 杨彬;话题链语篇构建机制的多角度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4 杨翠;语言学中的预设分析[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5 彭吉军;《论语》话题结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6 严轶伦;基于知识解析体系的语篇综合分析模式[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7 黄孝喜;隐喻机器理解的若干关键问题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8 高文成;认知语言学理论框架下的英汉存在句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9 杨彬;心智的门铃[D];苏州大学;2008年
10 岑玮;女性身份的嬗变:海尔曼和诺曼戏剧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琼;基于视知觉的建筑心理空间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2 王宣又;心理空间与文学文本意义的认知探寻[D];四川外语学院;2011年
3 李凤;《七姐妹》中的心理空间与自我寻找[D];广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周洪彦;预设的语用与认知研究[D];重庆大学;2002年
5 邵林;预设理解机制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2年
6 何海波;英语存在句的认知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7 庄丽媚;黑色幽默的概念整合分析[D];厦门大学;2007年
8 张海英;基于概念整合理论的外交语言的认知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9 马洁;从认知角度研究指示语[D];吉林大学;2009年
10 丁健;If-条件句与心理空间[D];西南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20109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22010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