趋向补语范畴的二语习得比较研究
[Abstract]:The questionnaire test of English and Japanese native language students shows that the two major factors affecting the acquisition of directional complement category are "mother tongue background" and "category" of directional complement. By comparing the linguistic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English and Japanese,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differences of semantic tolerance in different languages are the main reasons for the difficulties in the acquisition of foreign students.
【作者单位】: 北方工业大学文法学院;
【基金】:北方工业大学科研基金项目“现代汉语趋向补语结构研究”(项目编号:1100513600A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分类号】:H0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严辰松;运动事件的词汇化模式——英汉比较研究[J];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1998年06期
2 李淑红;留学生使用汉语趋向补语的情况调查及分析[J];民族教育研究;2000年04期
3 钱旭菁;;日本留学生汉语趋向补语的习得顺序[J];世界汉语教学;1997年01期
4 杨德峰;;英语母语学习者趋向补语的习得顺序——基于汉语中介语语料库的研究[J];世界汉语教学;2003年02期
5 严辰松;语义包容:英汉动词意义的比较[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年12期
6 赵淑华,刘社会,胡翔;北京语言学院现代汉语精读教材主课文句型统计报告[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5年02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宋卫卫;母语为英语的留学生汉语趋向补语的偏误分析与研究[D];厦门大学;2006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蔡文君;蔡明杰;;羌族儿童汉语学习策略初探[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2期
2 范海予;;幼儿识字教学法对第二语言汉字教学的几点借鉴[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4期
3 贾燕伟;;英汉运动事件词汇化模式的认知研究[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10期
4 张许诺;;婴儿如何从成人语言输入中识别普通话声调类别[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2期
5 张宗洁;;从词化对比角度分析英汉“走”类动词的语义[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6 耿楠;;“时候”的多角度分析[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7 戴云;;“V+P+Np”结构的再认知和处理模式[J];北方论丛;2010年04期
8 丁崇明;;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外汉语教学语法研究综述[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9 李江;从《汉语初级教程》看对外汉语教学补语体系[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10 脱傲;;时间副词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句法语义分析[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施家炜;;国内汉语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二十年[A];对外汉语教学的全方位探索——对外汉语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2 解明静;;对外汉语综合课带“得”补语教学顺序研究[A];第五届北京地区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佳;论英汉运动事件表达中“路径”单位的“空间界态”概念语义及其句法—语义接口功能[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杨先明;0-5岁汉语儿童语言发展的认知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3 陈荣;英语词汇教学的认知语境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4 朴宣姝;学前对韩汉语教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李芳兰;现代汉语语义韵的理论探索与习得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6 黄月华;汉语趋向动词的多义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7 曾晓洁;现代汉语母语教育演进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8 苏剑;语言演化与语言保护:语言经济学的分析框架[D];山东大学;2011年
9 郑国锋;英汉位移运动事件切分与表征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10 李菡幽;基于学习策略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语法偏误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耿冰;“实现事件”结构词汇化模式的英汉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刘志成;现代汉语疑问句习得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逄萌佳;日本留学生汉语称谓语教学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4 朱丽艳;《左传》与《世说新语》位移动词比较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肖艳;中高级阶段越南学生汉语常用篇章衔接手段偏误分析[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6 白克宁;越南留学生汉语趋向补语习得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7 王宣予;中高级阶段越南留学生汉语“得”字补语句习得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8 王靖;母语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9 丁慧琴;口语交际教学理论与实践探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10 李俊丽;留学生存现句习得调查与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吕滇雯;日本留学生汉语偏误分析之(一):动词重叠[J];汉语学习;2000年05期
2 刘广和;说“上_2、下_2……起来_2”──兼谈趋向补语、动趋式[J];汉语学习;1999年02期
3 李婷;谈谈“动趋结构”[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1998年06期
4 严辰松;汉英词汇透明度比较[J];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1990年03期
5 严辰松;运动事件的词汇化模式——英汉比较研究[J];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1998年06期
6 杜泽兵,李惠敏;汉英补语差异比较浅论[J];煤炭高等教育;2002年04期
7 李淑红;留学生使用汉语趋向补语的情况调查及分析[J];民族教育研究;2000年04期
8 施家炜;;外国留学生22类现代汉语句式的习得顺序研究[J];世界汉语教学;1998年04期
9 杨德峰;;英语母语学习者趋向补语的习得顺序——基于汉语中介语语料库的研究[J];世界汉语教学;2003年02期
10 蒋祖康;语法习得次序与语法教学[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5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文秋芳;微变化研究法与二语习得研究[J];现代外语;2003年03期
2 易金兰;语言负迁移现象及其对二语习得的双面影响[J];湖北农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3 杜小红;从母语习得谈二语习得中的语言输出问题[J];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基础英语教育);2003年01期
4 张红霞;语法听写——在课堂互动和显性二语知识练习中学习写作[J];课程.教材.教法;2004年09期
5 李炯英;;二语学习策略的多元分析及其对外语学习的影响[J];江苏外语教学研究;2004年01期
6 马英;;词汇组块理论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12期
7 陈三东;试论母语对二语习得的促进作用[J];伊犁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8 刘建芳;;适当的词汇学习策略有助于词汇的学习(英文)[J];语文学刊;2005年20期
9 关红艳;;成人二语习得与英语教学[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7期
10 杨应梅;;语言的负迁移与二语习得[J];科技信息(学术版);2006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易静;;从系统功能语法角度分析阅读理解错误[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宋雪松;文旭;;二语习得中的概念整合模式[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3 吴慧;;从输入到输出的习得过程及其心理机制分析[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九辑)[C];2011年
4 彭昆湘;;语法在我国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地位演变及其启示[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英语专辑)[C];2006年
5 伍志辉;;交互作用的认知语言学研究[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上)[C];2007年
6 李慧杰;秦怡;;外国教师与中国教师教授儿童英语之对比分析[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7 齐秀坤;赵咏;;母语的负迁移对英语学习者写作的影响[A];高教科研2006(中册:教学改革)[C];2006年
8 冯伟伟;;影响中小学英语教育的几个“融合”之势[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七辑)[C];2010年
9 赵凌;;文化的标记性研究[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10 陈万会;;心理词汇的表征与二语词汇习得中的跨语言影响[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山西财经大学经贸外语学院 赵建会;母语迁移和二语习得关系之我见[N];山西经济日报;2011年
2 陈琳;外语学科中的辩证法[N];中国教育报;2003年
3 岳阳师范学院 曾葡初;“二语教学”与“外语教学”没有本质区别吗?[N];光明日报;2001年
4 受访嘉宾:薛毅: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 袁洪庚:兰州大学外语学院副院长 主持人:本报记者 王佳欣;外语教材:是否要原汁原味[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4年
5 缪迅;英语教学“一条龙”要舞起来[N];文汇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曹勇衡;基于阅读时间的二语习得者句子空隙处理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2 戴运财;二语习得中的个体差异[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钟书能;中国英语学习者英语名词化习得的认知语言学实证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5年
4 武和平;以汉语为母语的英语学习者习得英语进行体标记的优选论解释[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6年
5 徐璐;课堂教学中的动机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6 张宁宁;英语时体习得中的类比运用:中国非英语专业学生案例调查[D];复旦大学;2009年
7 丰国欣;第二语言认知协同论[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8 谢元花;中国学习者对英语提升谓词的习得:语义启动和句法启动的综合分析模型[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9年
9 暴丽颖;英语作为外语的学习环境中的语言石化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10 郑超;IP外名词性结构及其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初始重组[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文慧;情感过滤对二语习得输出过程的作用[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2 郭文琦;二语习得中情感因素与英语口语教学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7年
3 李瑛;基于二语习得理论的中学英语课堂教师话语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08年
4 侯伟;词汇呈现方式对儿童汉语词汇习得的影响[D];山东大学;2008年
5 范荣廷;母语迁移对高中英语写作教学的影响[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6 胡振波;不同层次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第二语言词汇习得相关因素实证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7 陈声威;产出性练习在二语习得中的作用[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2年
8 王正胜;中国学生对英语Tough结构的习得[D];大连海事大学;2004年
9 朱恒华;计算机技术在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10 黄小艳;中国学生英语心理动词习得中的参数重置[D];武汉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25982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22598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