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语行为认定模式研究
[Abstract]:The study of speech acts has gradually moved from theoretical construction to specific speech acts, and the recognition of specific speech acts has become the premise of subsequent studies. Based on Searle's (1985) theory of verbal act, this paper extracts the rational kernel of 12 dimensions of speech act differentiation proposed by Searle (1979), and proposes a new speech act recognition model, which includes eight dimensions and three levels. It can effectively identify the speech act only.
【作者单位】: 汕头大学文学院;
【基金】:广东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双语或多语间言语行为认定模式研究”(项目编号:2012WYM_0063) 汕头大学文科科研基金项目“言语行为认定模式与应用研究”(项目编号:SR10005) 汕头大学科研启动经费项目“单语内或双语间言语行为认定模式的研究”(项目编号:STF10014)的部分成果
【分类号】:H030
【共引文献】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贺君婷;;从语用学的角度谈谈幽默语篇[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一辑)[C];2007年
2 徐海;;双宾构式在英汉学习型词典中呈现效果的实证研究[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3 席留生;;汉语兼语句与英语SVOC结构的对比研究[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张卫萍;;从关联理论谈戏剧会话中的别解翻译[A];第十四届全国科技翻译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1年
5 贺君婷;;浅谈会话原则下的幽默语篇[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十二辑)[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芹芹;汉语恭维回应语的社会语言学变异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文兵;汉英维护言语行为[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陈佳;论英汉运动事件表达中“路径”单位的“空间界态”概念语义及其句法—语义接口功能[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马腾;民族院校英语专业学生语际语语用能力及其培养模式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龙翔;中国英语学习者言语交际中语用失误之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吴格奇;英汉研究论文中作者身份之构建对比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高玉兰;解构主义视阈下的文化翻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冯军;论外宣翻译中语义与风格的趋同及筛选机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9 董正存;汉语全称量限表达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10 莫启扬;语言中的时间性及其操作[D];西南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龙青然;言语行为行业特色探析[J];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01期
2 李正义;汉英言语行为中的言外之意[J];中国成人教育;2003年01期
3 孙淑芳;俄语强迫言语行为研究初探[J];中国俄语教学;2003年01期
4 钱乐奕;中英道歉言语行为之比较[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5 凌来芳;中英请求言语行为策略选择之比较[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6 唐善生;褒扬、恭维与讽刺言语行为构成分析[J];修辞学习;2003年04期
7 白晓明;调节性言语行为与委婉的语用效果[J];修辞学习;2003年06期
8 朱跃,李家玉;中英商业购物中“拒绝”言语行为对比研究[J];外语教学;2004年01期
9 吴淑琼,樊葳葳;英汉批评言语行为策略对比研究[J];外语教学;2004年02期
10 王俊;浅谈日常交际中英汉言语行为的差异及其文化内涵[J];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咪咪;;批评言语行为中日对照研究——以电视剧为题材[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2年会论文集[C];2012年
2 林大津;;论言语行为“得体性”探讨中的概念混乱[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2年会论文集[C];2002年
3 郑立华;;试论言语行为的社会意义[A];中国社会语言学(2004年第2期)[C];2004年
4 叶华;;医生言语行为浅析[A];2008年浙江省神经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8年
5 唐炎;龚坚;郭礼;张新;;基于言语行为的体育教师课堂角色的实证研究[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7年
6 晏小萍;;性别、权势与礼貌策略在汉语请求、拒绝言语行为中的表现[A];中国社会语言学(2004年第2期)[C];2004年
7 陈俊;张积家;张艳辉;;教师管教言语行为语效的比较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8 胡友信;;“THANK YOU”用语的言语行为与作用[A];外语语言教学研究——黑龙江省外国语学会第十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6年
9 黄永红;;群体文化和个体文化在言语行为中的体现[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10 孔慧;;哈贝马斯论塞尔的《意义、交往及表现》[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7)[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李军 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应用语言学系;社会环境与社交语料:语用学根基之所系[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2 美国著名哲学家 罗格斯大学哲学系教授 罗格斯大学认知科学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厄尼·勒坡尔 美国哲学家 认知科学家 马修·斯通;语义与语用[N];光明日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文兵;汉英维护言语行为[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唐礼勇;中国人言语行为的社会学分析[D];浙江大学;2006年
3 关英明;现代汉语致歉言语行为研究[D];吉林大学;2014年
4 尚晓明;人和世界语境中的言语行为建构与透视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5 谢龙新;文学叙事与言语行为[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6 赵明炜;会话的交互言语行为模式[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7 段芸;言语行为语力的认知语言学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8 崔蓬克;言语行为视角下的政府微博语言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年
9 曾莉;非规约间接否定:作为语用策略的言语行为[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10 吕晶晶;合意性原则与刑事庭审转述行为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荆欣;汉语抱怨言语行为语用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2 樊宏伟;俄语拒绝言语行为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3 赵宇;中美道歉言语行为对比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4 庄亦周;国内英语课堂“不赞同”言语行为实施策略实证研究[D];安徽大学;2010年
5 张春波;俄语威胁言语行为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夏尊骥;俄语表情类言语行为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袁圣鹤;日语“贬损”言语行为分析[D];吉林大学;2011年
8 周小丽;汉语安慰言语行为策略及实现模式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9 徐晶;基于礼貌原则的请求言语行为中日比较[D];大连海事大学;2011年
10 徐晓丹;俄语抱怨言语行为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26081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22608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