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拿”为认知基元的现代汉语动词同义词群建构研究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武汉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H14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本源;以“和”为核心的词群及其文化内涵(上篇)[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1994年04期
2 陈本源;以“和”为核心的词群及其文化内涵(下篇)[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1995年04期
3 李玉;汉语同源词词群考[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4 高燕;谈类推造词法[J];沈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5 李兴奎;李顺琴;潘玉华;;原型理论视角下词群语义范畴的交叉现象及原因——以“口”、“食”、“言”词群为例[J];语文学刊;2011年03期
6 周立利;关于英语中的color词群[J];郑州纺织工学院学报;2000年S1期
7 张艳华;;当代新词中的词群现象浅析[J];中外企业家;2009年18期
8 程国富;中国传统价值取向的语言表现[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1997年03期
9 朱志国;;“海归系”词群新词生成的认知原理[J];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1期
10 张焱;;浅析新词语创造中的类推机制[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09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海英;;新词语词典中的词群现象——“大”字头词群考察[A];2004年辞书与数字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2 周领顺;;框架元素施事、致事、受事研究[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曾海清;陈莲香;;表示具体位移义“V到NP”格式中动词的语义特征分析[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4 戴玲真;;从《朗文多功能分类词典》看语义场理论在分类词典编撰中的应用[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张春新;;聚合关系、组合关系与词典编纂[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册)[C];2010年
6 杨柳;何婷婷;涂新辉;;基于网络百科全书的中文关联语义知识获取[A];第五届全国青年计算语言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7 邹媛;;单音形容词重迭式作修饰语的考察[A];江西省语言学会第五届会员大会暨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8 陈志云;;《管子》被动句式研究[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9 梁银峰;;《祖堂集》助动词研究[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8年
10 李斌;陈小荷;;汉语褒贬词语的褒贬指向问题初探[A];第四届全国学生计算语言学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官群 孟万金;双语全脑识字:从双语趋同入手[N];中国教育报;2003年
2 周雪君 纳雍县第二中学;如何在中学英语教学中植入文化[N];经济信息时报;2010年
3 刘永顺;《寄托蓝宝书》真题做例句[N];中国图书商报;2002年
4 阿丹;考试书市场显身手[N];中国图书商报;2002年
5 张卓人;民营企业家春节多向“下”拜年[N];经理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冯丽;以“拿”为认知基元的现代汉语动词同义词群建构研究[D];武汉大学;2013年
2 肖珊;基于概念语义的言说动词系统研究[D];武汉大学;2011年
3 游玉祥;新词语的特点分析及其认知解释[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4 金御真;汉语被动表示法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5 张雪莹;俄语中的因果关系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2年
6 朴顺姬;现代韩国语被动表现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7 魏兆惠;两汉语法专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8 ,
本文编号:226289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2262893.html